中國福建艦第七次海試驚現700米神秘水霧!
軍迷直呼“抗沖擊試驗”,專家揭秘竟是自然現象龍?
這個形似蘑菇云的白色氣團確實足夠震撼。
從衛星照片看,水霧覆蓋范圍相當于三個福建艦首尾相接的長度,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顯得格外突兀。
有軍迷立即聯想到美國福特號航母2019年的抗沖擊試驗。
當時美軍用18噸TNT當量炸藥在艦體旁引爆,掀起的150米高水柱持續了2.3秒。
不過仔細觀察會發現,福建艦旁的這個氣團不僅持續時間長達12分鐘,形態也呈現不規則擴散,與典型爆炸沖擊波的傳播特征存在明顯差異。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專家給出了專業解釋:當日試驗海域上空500米高度存在積云層,航母高速航行產生的尾流與低空云層相互作用,在特定光照角度下形成了視覺誤差。
這種自然現象在衛星成像中會被放大,實際觀測中航母周圍并未出現爆炸沖擊波特有的同心圓擴散波紋。
海軍裝備研究院工程師王海峰補充道:“就像快艇劃過平靜湖面會帶起水霧,8萬噸級航母以30節航速前進時,螺旋槳攪動的海水與空氣混合也會形成特殊的氣象現象。”
不過這場烏龍事件意外揭開了航母測試的神秘面紗。
現代軍艦的抗沖擊試驗堪稱“鋼鐵與沖擊波的對話”,其核心是模擬戰場環境中的極端情況。
以美國海軍為例,福特號曾用4萬磅炸藥制造相當于3.9級地震的沖擊波,測試內容包括艦體結構強度、電子設備穩定性乃至馬桶蓋是否能承受劇烈震動。
中國052D驅逐艦在2017年就完成過類似試驗,當時艦員堅守崗位模擬實戰狀態,所有移動物品都用膠帶固定,連顯示器都做了防碎處理。
對于福建艦這樣的全新設計航母,抗沖擊測試尤為重要。
不同于前兩艘基于蘇聯設計的滑躍式航母,這艘電磁彈射航母從艦體結構到彈射系統都是全新研發。
特別是甲板下的電磁軌道和儲能裝置,需要驗證其在沖擊波傳導下的穩定性。
畢竟實戰中敵方魚雷在百米外爆炸時,精密設備必須扛住相當于4.5級地震的沖擊。
美國福特號就曾在測試中出現電磁彈射器故障,導致后續改進花費了數年時間。
這次海試曝光的“S型急轉彎”同樣暗藏玄機。
衛星圖像顯示,福建艦在測試中做出了轉彎半徑僅艦長兩倍的極限機動,展現出媲美驅逐艦的靈活性。
這種“海上漂移”不僅考驗著動力系統的極限性能,更是為艦載機起降創造理想甲板風。
當航母逆風30節航行時,甲板實際風速可達7級,能讓殲-15T戰機縮短30%的起飛距離;順風狀態則能幫助降落的艦載機更快減速。
有觀察家注意到,甲板上三條電磁彈射軌道已進行空載測試,為即將到來的殲-35隱身戰機和空警-600預警機上艦鋪平了道路。
關于福建艦的服役時間表,軍事專家張明給出了專業判斷:參照遼寧艦、山東艦的測試周期,已完成87%海試項目的福建艦,有望在2025年底前形成初始戰斗力。
屆時搭配4架空警-600預警機,可構建400公里半徑的空中警戒圈。
值得關注的是其甲板布局,三條電磁彈射軌道比美國福特級多出一條,在艦載機出動效率方面具有理論優勢。
若實現殲-35與攻擊-11無人機的混合部署,單日出動架次可達90架次,接近美軍現役航母水平。
對于軍迷關心的“水霧團謎題”,國防部發言人的回應既保持了神秘又透露出自信:“航母測試嚴格按計劃推進。”這句看似官方的表態,實則暗含深意。
要知道中國早在052D驅逐艦時代就建立了完整的抗沖擊試驗數據庫,相關數據已融入艦船設計規范。
正如海軍專家李杰所言:“福建艦的鋼板厚度、艙室隔斷設計都經過計算機模擬驗證,該做的功課早在圖紙階段就完成了。”
參考資料:《福建艦開啟第七次海試?國防部回應》中國青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