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全球超100個國家都包含在內,其中對中國頂格加征34%的關稅。這場被美國媒體稱為“經濟核彈”的關稅戰,不僅未能實現“美國優先”的承諾,反而將全球經濟推入深淵。
為什么特朗普這么著急發動“關稅大戰”呢?
其一,財政窟窿的粗暴填補。美國聯邦赤字在2025年已突破2.8萬億美元,對全球商品加征10%基準關稅,預計每年可增收3800億美元。
其二,產業鏈重構的極限施壓。通過將汽車關稅提升至25%、對中國商品疊加至54%,逼迫跨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
其三,選舉政治的籌碼積累。在2028大選周期前,特朗普試圖以“強人”姿態鞏固基本盤,將關稅包裝成“經濟獨立宣言”。
特朗普實施關稅政策后,馬上有專家表示擔憂,認為這次新的關稅政策,將直接導致全球33萬億美元經濟損失,美國將承擔其中41%的代價。正如美聯儲前主席耶倫警告:“用19世紀手段解決21世紀問題,注定失敗。”
這次對于來勢洶洶的美國關稅制裁,中國反應也特別迅速,在48小時內就宣布對美國實行的34%對等關稅。這并不是簡單的反制,而是瞄準美國政治經濟的“七寸”:
對16家軍工、半導體企業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打擊F-35戰機生產所需的稀土供應。暫停6家美企農產品輸華資質,沖擊艾奧瓦州等特朗普票倉。控釓、鋱等17種稀有金屬出口,癱瘓美國新能源車與磁共振設備生產。
中國宣布后,沒想到立馬引起美國經濟“反應”。蘋果股價單日暴跌7.5%,特斯拉因電池材料短缺宣布減產,美國農業帶爆發“拖拉機抗議”。中國商務部的反擊被《金融時報》評價為“用全球化規則反制單邊主義的教科書案例”。
就連特朗普也沒有想到,這次關稅大戰將引發美國本土引發系統性危機。在經濟層面,穆迪模型顯示,若關稅持續1年,美國將損失240萬個崗位,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在社會層面,4月5日爆發的全國性抗議中,華盛頓紀念碑前聚集2萬人,標語牌上“關稅偷走了我的房貸”道出中產困境。更諷刺的是,恐慌性搶購中國商品導致沃爾瑪庫存告急,紐約市民佩格羅囤積3000美元中國貨的荒誕場景,成為全球化反噬的生動注腳。
而特朗普的“挺住論”正遭遇雙重夾擊:國會共和黨人的倒戈——參議院以4名共和黨議員叛變為代價通過限制關稅法案;司法體系的挑戰——佛羅里達州聯邦法院裁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不適用于關稅征收,動搖政策合法性。
盡管以色列、越南等經濟體量較小的國家選擇妥協,但主要經濟體的反擊形成合圍之勢:
歐盟啟動180億歐元報復性關稅,重點打擊波旁威士忌與哈雷摩托。
日韓聯手,豐田宣布暫停在美擴建工廠,三星將對美存儲芯片提價25%。
南方國家也開始覺醒,東盟十國聯合聲明,將中國“一帶一路”作為關稅戰緩沖帶。
這種多極化反擊徹底粉碎了特朗普的“分而治之”幻想。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直言:“當美國變成規則破壞者,我們必須尋找新秩序。”
這場關稅戰暴露出美國霸權體系的根本性矛盾: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割裂。當華爾街因關稅戰單日蒸發2.4萬億美元市值時,美國卻無法重建本土產業鏈——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比弗里蒙特工廠高37%,印證了《經濟學人》的斷言:“關稅救不了失去的工業基因”。
而中國的反制恰似打開潘多拉魔盒: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單月交易量激增43%,中東石油貿易開啟人民幣結算試點,動搖美元霸權根基。這種貨幣權力的轉移,或許比關稅戰本身更具歷史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