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專家,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主任。他在冠心病領域的研究卓有成效,率先在國內推廣多普勒超聲心動圖等無創診斷技術,顯著提高了心臟病的診斷準確性,為冠心病的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運于1952年出生于山東聊城的一個醫學世家。在那個特殊年代里,他的父母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少年時期的他不得不白天在工廠做鉗工,晚上借著煤油燈學習,有時甚至躲在玉米地里偷偷學英語。1973年恢復高考后,張運以專業課和英語雙第一的成績考入山東醫學院,師從著名心血管專家高德恩教授。
1983年,張運赴挪威奧斯陸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面對國外導師的質疑,他挑戰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研究課題,最終提出了多普勒超聲定量診斷方法,將瓣膜病診斷時間從數小時縮短到兩分鐘,連續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文章。
在博士畢業答辯時,張運以中西醫結合的思維,講述了“導管擴張術”與“不通則痛”理論的相似性,贏得滿堂喝彩。歸國后,張運帶回了八箱醫學資料和設備圖紙,在齊魯醫院建立全國首個多普勒超聲診斷中心,推廣無創心臟檢查技術。
而張運在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更是他醫學事業的重要里程碑。他用幾十年的努力,證明了中藥也可以科學、精準地幫助治療心臟病,尤其是動脈硬化、心絞痛這類常見的老年疾病。
2000年,張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動脈粥樣硬化上,這種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簡單來說,就是血管里堆了很多“垃圾”,久而久之形成硬塊,一旦這些斑塊破裂,就可能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當時,國內很多醫生主要依靠西藥控制來控制動脈粥樣硬化,但張運卻希望找一條中醫藥的路。最終,他選擇了“通心絡膠囊”這種以“活血化瘀”為主的中藥,想看看它到底能不能起到穩定血管的作用。
一開始,張運和團隊做了動物實驗。他們給小兔子喂高脂肪食物,模擬人類的動脈硬化,再分兩組進行觀察。結果發現,沒有吃藥的兔子,有60%的斑塊都破裂了,而吃了通心絡的兔子,斑塊幾乎沒有破裂。這一實驗結果,說明了通心絡可能真的能保護血管,不讓它們突然“爆管”。
為了讓研究更有說服力,張運繼續擴大實驗規模。他們發現,通心絡不僅能減少斑塊破裂,還能明顯降低血管里的“火氣”——也就是炎癥,像IL-6、TNF-α這些讓血管不穩定的因子都被抑制了。更重要的是,它還能讓血管壁上的“纖維帽”變厚,相當于給血管加了層“防護罩”。這項成果最終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志》上,這也是國際上第一次正式發表的中藥治療冠心病的實驗研究。
2019年,張運又帶領團隊做了一項叫“CAPITAL研究”的大型臨床試驗,走進了全國35家醫院,招募了1212位冠心病患者,研究通心絡在真人身上的效果。這次他們用的是非常嚴格的國際標準:分組、對比、安慰劑控制、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組的“雙盲”方式,確保結果真實可信。
最終的數據顯示:服用通心絡的人群,頸動脈里的斑塊進展速度減緩了37%,心絞痛的發生率降低了47%。這項研究一發布,立刻引起國際關注,美國《循環》雜志稱這是“首次證明中藥能直接作用于動脈硬塊的高質量研究”。
張運還特別強調:冠心病不僅是“血管堵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血管功能不好、長期發炎。他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通心絡可以通過調節一種叫“NPRC”的受體,幫助血管恢復彈性,改善血流。張運用的是最新的基因技術進行驗證,成果還被《自然》子刊推薦,標志著中藥不只是“經驗”,也能從分子層面找到科學依據。
除了做研究,張運還帶領團隊建立了“冠心病斑塊模型庫”和“中藥干預數據庫”,把幾十種中藥都做了系統對比,力求每一種藥都講得清楚、用得科學。這也讓中藥治療心臟病,真正進入了可以被驗證、被推廣的新階段。
張運常說一句話:“通心絡不像阿司匹林那樣吃下去立刻不疼,但它像個園丁,一點點幫你修剪血管的‘;枝葉’,讓它不容易斷。”在他看來,中西醫結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急的時候用西藥救命,平穩后靠中藥養護”。
如今,張運不僅是中國心血管領域的領軍人物,更是無數中青年醫生心中的精神燈塔。從煤油燈下抄文獻的青年,到推動“通心絡”寫入國際指南的中醫循證研究專家,他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與科研前沿,幾十年如一日,不為名利,只為讓中國人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
在四十多年的診療實踐中,張運越發感受到:冠心病從來不是簡單的“血管堵了”,背后牽連的是全身代謝、炎癥、情緒和體質的長期失衡。“通血管只是第一步,養血管才是關鍵。”在他看來,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患者的生活方式、調養習慣、甚至每天的情緒波動,才是真正影響血管健康的“慢變量”。
在一次心血管健康公益講座上,有位記者問他:“張教授,很多患者一直吃藥,也不抽煙不喝酒,為什么心絞痛還是反復發作?為什么支架手術后心臟血管還是反復堵塞?到底有沒有什么辦法能養護心臟?”
面對記者的提問,張運也不藏著掖著,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其實很多人以為,養護心臟就是要清淡飲食、早睡早起、勤鍛煉。但其實,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常跟病人說,除了這三樣,還有三件‘;不起眼卻關鍵’的小事,只要做到,心絞痛自然就不會反復發作,心臟支架也不會二次堵塞!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睡得好,是養護血管的根本。
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密切相關。而睡眠恰恰是調節神經、修復內皮、穩定血壓和心率的重要過程。許多患者常年熬夜、入睡困難、半夜易醒,表面看是“睡眠問題”,實則是心血管系統長期承受高壓的表現。
研究表明,每天睡眠少于6小時的人,冠心病風險是正常睡眠者的1.5~2倍。因為人在深睡眠時,身體的交感神經活動下降,血壓、心率自然降低,血管得以“休息”;如果睡不好,心臟始終處于緊繃狀態,血管壁得不到修復,易導致內皮損傷、炎癥增加,最終形成動脈硬化。
建議冠心病患者每天爭取7~8小時高質量睡眠,晚上10點前入睡更為理想。睡前少玩手機、少喝濃茶咖啡,可以通過泡腳、深呼吸等方式助眠。藥物上如有需要,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輔助改善睡眠的治療方案。
第二,情緒穩,是控制心絞痛的關鍵。
很多冠心病患者在發病前都有情緒激動、焦慮或憤怒的經歷,這并非巧合。情緒波動會迅速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驟增,而原本已經狹窄的冠狀動脈無法供上足夠的血流,就容易出現胸悶、胸痛,甚至誘發心肌梗死。
長期情緒緊張還會導致睡眠障礙、食欲紊亂、免疫力下降,使冠心病控制更加困難。研究指出,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會增加30%以上的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因此,穩定情緒、管理壓力,是冠心病患者不可或缺的“心理處方”。可以嘗試通過太極、八段錦、正念冥想等方式調節心緒,也可以多與家人溝通、參加適度的社交活動,緩解孤獨感。如果情緒問題長期難以自我調節,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幫助。
第三,別動錯了,是避免復發的底線。
很多人認為運動對心臟好,于是熱衷跑步、爬山、跳操,甚至舉鐵鍛煉,但卻忽視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彈性和供血能力本就有限,一旦運動強度超過承受范圍,可能出現心絞痛甚至心梗風險。
尤其是剛吃過飯就運動、清晨空腹劇烈鍛煉、寒冷天氣快走沖刺,這些都是常見的“動錯”行為。一些患者還在服用活血類中藥或抗凝藥物,若同時劇烈運動,可能增加血管破裂或出血風險。
更安全的運動方式應以“低強度、有節奏、不過度”為原則。建議選擇散步、慢走、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項目,每次30分鐘左右,每周堅持3~5天。運動時要留意自身反應,如出現胸悶、乏力、心悸、出汗過多等,應立即停下并就醫。(來源:百歲夢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