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34% 的關稅大棒砸向中國時,鄭州這座擁有 1260 萬人口的中部城市,正經歷一場全球產業鏈的 “壓力測試”。
作為全國第五大航空樞紐、中歐班列核心節點城市,鄭州的外貿表現直接牽動著中國內陸開放的神經。
數據顯示,2024 年鄭州外貿進出口總值達 5565.8 億元,占河南省外貿總額的 67.9%,其中對美出口占比約 18%。這意味著,每 100 元鄭州外貿收入中,就有 18 元可能因關稅政策面臨風險。
我們先看看,川普這一次關稅大棒背后邏輯是什么?
川普的關稅政策堪稱當代最魔幻現實主義的經濟實驗——試圖通過關稅大棒,讓美國制造業像哈利波特里的巧克力蛙一樣原地復活。
按照他的劇本,加稅→保護制造業→工人漲工資→老婆不用上班→美國家庭幸福美滿→經濟自動修復,這套邏輯聽起來比"喝消毒水治新冠"還要玄幻。
事實我們都懂,這套民粹經濟學除了能夠哄老百姓開心,對美國制造業的回流沒有半毛作用。別說美國制造業回不去了,鄭州,還有整個中國制造業對就業的占比都在降低。
拿鄭州所依賴的富士康為例,2023年產值增長1.4%,但員工數量從高峰期的30萬人降至2023年的約7萬-15萬人,整個制造業行業都在被自動化取代。
即使富士康回到美國,也不可能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是整個產業的規律。美國制造業在 20 世紀 20 年代對經濟增長占比大約 30%,隨后下降,六七十年代稍有反彈,2019 年崗位占比僅 8.5%。且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其對經濟增長貢獻近乎為零。
川普玩的這套民粹經濟學是一種側重于短期內迎合選民情緒,而非長期經濟發展和效率的政策傾向。
民粹經濟學通常表現為追求政策的情緒價值和零和思維,即認為經濟活動總是有贏有輸,而不相信雙贏的可能性。
川普的政策,包括提高關稅和推動制造業回流,旨在短期內提升選民的情緒和支持率,即使這些政策可能對美國的長期經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特朗普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關稅措施,尤其是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聲稱這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制造業和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政策實際上并沒有顯著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導致了美國百姓和企業面臨更高的成本。
我們都知道,關稅并不是由國外企業支付,而是由美國的進口商承擔,進而轉嫁給消費者。
眼下全美正上演荒誕的"末日囤貨":紐約客為搶最后一臺中國電視差點打起來,舊金山主婦把Costco的衛生紙壘成碉堡,連億萬富翁庫班都呼吁粉絲"從牙膏到肥皂能囤盡囤",美國每位中產每年要多掏2100美元為關稅買單。
這也意味著美國民眾在購買商品時支付了更高的價格,而這種做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道理我們雖然都懂,但懂王就是靠撩撥民眾情緒上位的,想讓他戒掉這個老毛病是很難的,畢竟牛都已經吹出去了,想反悔根本來不及了。
所以從長期來看,川普這套民粹經濟學肯定玩不轉,但是短期內確實對鄭州對外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首當其沖的是富士康。
川普對電子產品的關稅稅率從3%驟增至54%,直接沖擊富士康等企業的代工利潤。以一部iPhone為例,關稅成本增加約15美元,導致美國客戶要求降價或轉移訂單至印度、越南。2025年一季度,富士康鄭州園區出口額同比下滑22%,部分生產線被迫縮減用工規模,預計全年產能利用率將降至75%以下。
其次是汽車制造業,宇通客車對美出口的電動巴士面臨34%的疊加關稅,其美國市場份額從2024年的12%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5%。同時,美國進口的汽車芯片(占鄭州汽車供應鏈的40%)因中方反制關稅上漲15%,導致本地車企轉向日韓供應商,采購成本增加8%-10%。
還有鋁加工產業,鄭州鋁板帶材此前通過越南轉口規避關稅,但特朗普對越南加征46%關稅后,此類路徑失效。2025年3月,鞏義市鋁加工企業出口訂單量同比下降35%,部分中小型企業因庫存積壓被迫停工。
當然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或許是食品加工行業,鄭州食品加工行業利潤薄弱,中國對美大豆加征15%關稅后,鄭州本地糧油企業比如思念食品等,轉向巴西采購,原料成本上漲12%,無形當中會降低產品競爭力。
除了對產業直接影響以外,鄭州的航空貨運量、跨境電商都將受到巨大沖擊。
根據 various sources的數據,鄭州新鄭國際機場2025年一季度國際貨運量同比減少18%,其中電子產品空運占比從65%降至52%。部分物流企業轉向中歐班列(鄭州),但鐵路運輸時效性限制導致高附加值訂單流失。
鄭州貿易核心區對美跨境包裹量下降30%,中小電商因關稅導致的商品價格優勢喪失,轉向東南亞市場。速賣通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鄭州賣家對東盟出口額增長42%,但對美訂單退貨率上升至15%。
面對對重重危機,既是劫難也是機會。拿富士康為例,鄭州基地保留高附加值工序,將整機組裝環節向越南轉移,同時在墨西哥建立備胎工廠。這種"雞蛋分籃"策略既規避了關稅沖擊,又守住了核心競爭力——鄭州周邊237家核心供應商形成的"50公里產業結界",其配套密度比東京灣區還高30%。
更絕的是鄭州航空港區推出的"關稅防火墻計劃",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零部件原產地動態溯源,將美國關稅清單內的商品智能分流轉口,成功為73%的出口商品戴上"防彈衣"。
同時鄭州的半導體產業鏈則上演了"逆襲大戲"。美國芯片封鎖反而激活了鄭州的"技術狂飆",長江存儲鄭州基地3D NAND閃存良品率突破92%,硬生生把市占率從3%拉到12%。更讓硅谷焦慮的是,中芯國際與鄭州大學聯合研發的"光子芯片封裝技術",直接把芯片發熱量降低47%,這項黑科技讓鄭州在半導體賽道彎道超車。
同時鄭州的食品加工行業也在積極突圍,思念食品的"全球原料拼盤"策略堪稱魔幻:用俄羅斯小麥混合河南本土蕎麥,開發出低GI指數水餃;雙匯的"區塊鏈養豬2.0"系統,通過芝加哥期貨市場對沖68%的飼料成本波動,讓美國玉米漲價變成了數字游戲。這種"土洋結合"的智慧,使鄭州速凍食品出口逆勢增長23%。
鄭州的跨境也沒有坐以待斃,搞出了"跨境數字原產地認證"這種騷操作。企業上傳生產數據至區塊鏈平臺,AI自動比對RCEP規則生成原產地證明,把原本7天的流程壓縮到2小時。這項創新讓宇通客車出口東盟的關稅優惠兌現率從37%飆到89%,直接催生了一個500億級的新能源汽車出口集群。
鄭州也在積極搭建"關稅壓力測試中心",能模擬各國3000多種關稅場景,為企業定制"抗壓方案"。測試顯示,通過調整產品碳足跡和增加本土化率,83%的鄭州企業能把美國關稅影響控制在5%以內。
鄭州的破局之路,折射出全球化時代產業鏈重構的底層邏輯 —— 零和博弈的關稅大棒終將失效,而根植于本土的創新生態與柔性供應鏈,才是抵御風險的核心壁壘。當美國民眾為關稅買單陷入焦慮時,鄭州正用技術迭代與制度創新,將壓力轉化為產業升級的跳板,為全球產業鏈 “抗壓測試” 提交了一份充滿韌性的中國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