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 34% 的 “對等關稅”,這一舉措瞬間在全球經濟領域掀起軒然大波,各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在這場關稅風暴中,醫藥行業的處境備受關注。藥品起初雖獲得豁免,看似逃過一劫,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白宮 | 圖源:百度百科
美“對等關稅”,醫藥“豁免” 之下仍存變數
Guide View
特朗普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對多國加征關稅,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給全球經濟和諸多行業帶來沖擊,醫藥行業也未能置身事外。
4 月 2 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 “對等關稅” 行政令,為貿易伙伴設定 10% 的 “最低基準關稅”,部分國家被課以更高稅率:中國 34%、歐盟 20% ,巴西、英國 10%,韓國 25%、日本 24%,印尼 32%、泰國 36%。
盡管特朗普表示,制藥公司不會受到互惠關稅的制裁,這讓它們松了一口氣,但這種松口氣可能會是短暫的。彭博社消息顯示,白宮正考慮對制藥業發起 232 條款關稅調查。隨著美國推進藥品進口征稅計劃,制藥業當前的關稅暫緩恐難持久。
圖源:Reuters
此外,白宮發布的事實清單和行政命令,在藥品豁免問題上表述矛盾。事實清單稱 “藥品” 不適用對等關稅政策,行政命令雖指出藥品不適用本次關稅令下的從價稅率,但其附錄僅明確列出部分豁免藥品。這使得未被列出的藥品能否豁免存疑,不少藥企難以判斷自身產品是否真正獲得豁免,未來處境充滿不確定性 。
特朗普還警告制藥行業,若不回遷美國,就要繳納巨額稅款,這讓制藥業全行業關稅豁免的希望愈發渺茫。為爭取緩沖時間,制藥商積極游說政府分階段實施政策,以便將制造業務轉移到美國。同時,白宮在國家緊急宣言中強調,強化制藥等行業制造業十分緊迫。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在美國對等關稅隨后發布聲明表示,絕大部分醫用耗材、敷料、醫療設備及其零部件、康復用品等產品將受影響。
圖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微信公眾號
面對美國的貿易舉措,我國迅速反擊。4 月 4 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 34% 關稅,不予減免,這無疑會影響從美國進口的藥品和設備。數據顯示,2021 年,進口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占比 75% 左右,美國供應商占比 27.2%,價值 56.2 億美元。同日,商務部啟動對進口醫用 CT 球管產業競爭力的立案調查。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另一大事件是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掀起裁員潮,FDA、NIH 等機構均受影響,僅 FDA 就裁員 3500 人。藥品審評審批關鍵部門 —— 生物制品審評與研究中心主任 Peter Marks 辭職,引發廣泛關注,不少人擔憂這會使 FDA 發展嚴重受挫,給醫藥行業的監管和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制藥業在關稅沖擊下的格局剖析
Guide View
在全球貿易格局因關稅政策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制藥業憑借自身特性,成為國內受關稅沖擊相對較小的行業之一。
美國對歐盟藥品關稅計劃聚焦愛爾蘭
未來美國的藥品征稅計劃主要矛頭可能指向歐盟,而愛爾蘭成為具體攻擊目標。醫藥制品在歐盟對美出口商品中獨占鰲頭,占比達 22.5%,這主要得益于愛爾蘭對美大規模的藥品出口。2024 年,美國從愛爾蘭進口的藥品和化學品價值約 580 億歐元。
全球十大制藥商均在愛爾蘭設有大型工廠,眾多藥企如輝瑞、艾伯維等,還借助愛爾蘭的低稅優勢減輕美國稅負。除愛爾蘭外,丹麥、比利時和德國等歐盟主要醫藥和生物技術產品出口國,也會因美國的關稅計劃受到波及。以比利時為例,作為輝瑞在歐洲的主要生產基地,2024 年前 10 個月藥品出口額超 730 億美元,其中 24% 銷往美國,制藥業占比利時出口總額的 15%。
圖源:輝瑞官網
中國制藥業出口影響有限,長期優勢仍存
與愛爾蘭等國相比,中國對美制藥業出口規模較小。2024 年,中國對美出口原料藥 45.2 億美元,西藥制劑 11.5 億美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4 月 3 日公布的加征關稅清單中,雖包含數十類藥品和醫療器械產品,但長城證券分析指出,中國出口美國藥品多為原料藥,對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負面影響較小。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出口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前三大出口市場。短期內,美國加征關稅可能導致中國原料藥出口訂單總量下降。但從長期來看,原料藥價格上升,制劑價格也會水漲船高,美國的商保支付壓力就會大大增加。
專家普遍認為,特朗普關稅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美國對中國原料藥的依賴。美國對印度產品征收的對等關稅為 26%。相較于印度,中國在技術、研發投入及供應鏈等方面優勢顯著,美國約一半關鍵原料藥自中國進口,大部分新關稅或由美國企業自行承擔。
部分中國生產商或通過降價保訂單。部分中國原料藥出口商已采取行動,有的與客戶協商應對策略,有的通過合作伙伴在美國生產銷售以規避新關稅。
專家建議,中國生產商應加強研發,拓展歐洲等傳統市場及新興經濟體新市場,深化與跨國制藥巨頭的合作,提升產業鏈整合能力。
CXO 行業迎來窗口期
從全球醫藥產業鏈來看,其高度融合的特性難以被打破。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多數產品依賴進口成分,印度雖是美國市場通用活性藥物成分的最大制造商,但中國為印度供應超 70% 的原料藥及中間體,在大宗原料藥生產上占據主導地位。
美國和印度在原料藥供應鏈上,都難以取代中國。美國重建本土原料藥制造業面臨時間和成本難題,印度促進國內生產和出口的計劃也收效甚微,其對中國原料藥和中間體的進口仍在增長。同樣,CDMO/CMO 也難以回流美國。
CRO 行業訂單和盈利受內外醫藥市場環境影響。2024 年海外創新藥融資環境好轉,但美國生物安全法案使海外制藥企業向中國 CRO 企業下單存在顧慮,盡管中國企業在效率和成本上具備優勢。2024 年 12 月,生物安全法案未獲通過,2025 年中國 CRO 企業迎來窗口期。
華鑫證券指出,美國加稅幅度不影響 CDMO 競爭優勢,且該法案再次通過的概率降低。同時,國內新藥研發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 CRO 企業發展。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關稅政策對醫藥產業鏈影響復雜且存在變數。當前,暫不受關稅影響的創新藥行業,以及自主可控下器械、血制品國內份額提升領域值得看好。長期而言,出海仍是醫藥企業重要戰略方向,有望帶來增量機會。
醫藥企業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多元回應
Guide View
面對美國近期的對等關稅政策,生物醫藥行業反響各異。
聚焦多肽藥物及小分子化藥的諾泰生物,因其境外收入占比高而備受關注。公司管理層稱,此次關稅加征對藥品有豁免,對公司影響有限。其 2023 年報顯示,海外市場制劑廠商是自主原料藥的重要客戶,定制產品方面也與多家知名創新藥企合作穩固。
百利天恒董事長朱義 4 月 6 日回應稱,目前 “對等關稅” 針對商品貿易,尚未涉及創新藥授權交易等知識產權領域。他指出,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對美商品貿易以仿制藥出口為主,國產創新藥出口額少,許可授權交易額更大,且暫不受關稅沖擊。對于在美有潛力的國產創新藥,未來出口時,憑借國內低成本生產和美國高售價,具備承受關稅的能力。
德國制藥公司勃林格殷格翰全球執行董事會主席馮保和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公司正密切關注貿易和關稅形勢及其潛在影響,當前局勢高度不確定。他強調,對藥品、原料藥、原材料及專用設備征稅,會增加企業成本、擾亂供應鏈,削弱制藥公司全球競爭力,對歐洲企業影響尤甚。
諾和諾德拒絕就關稅進展置評。但董事長海爾格?隆德上周稱,公司專注保持 “靈活”,不猜測征稅公告。諾和諾德在美國生產規模可觀且正在擴大,不過隆德未評論美國工廠的銷售份額及關稅對 Wegovy 藥品價格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4 月 4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不認可拜登政府擴大 Medicare 肥胖藥物覆蓋范圍的提案,諾和諾德與禮來股價在盤后交易下跌。該提案若實施可讓更多美國人買得起 GLP - 1 類新藥,但無保險時每月費用高達 1000 美元。禮來對此舉表示失望,將繼續與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合作,保障肥胖患者醫保權益。此前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稱應通過健康飲食而非藥物解決肥胖問題。
圖源:Reuters
英國制藥商阿斯利康拒絕在行業消息進一步明確前置評。
創新藥關稅影響有限,出海主要依賴BD授權
Guide View
創新藥基本不受關稅影響,目前主要出海方式為BD對外授權。
在成本和研發效率上,中國創新藥企展現出獨特優勢,其早期臨床推進成本僅為美國同行的 1/3 到 1/5。2024 年,TOP MNC 與中國創新藥企達成 29 筆 BD 交易,占其全年交易總數的 31%,中國由此成為 TOP MNC 第二大項目來源地。同年,國內創新藥 License-out 交易共計 94 筆,交易總額達 519 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 26%。
步入 2025 年,這一增長態勢得以延續,恒瑞、聯邦等多家藥企陸續達成授權交易。僅 2025 年第一季度,License-out 交易就達 29 筆,合作領域向自免、代謝類疾病拓展,早期研發管線成為海外藥企投資的新熱點。
MNC 積極參與 BD 交易,主要源于 “專利懸崖” 的壓力。2025 年,強生、羅氏等多家 MNC 手握超 100 億美元的現金儲備,急需補充創新管線。而中國創新藥企提供的早期研發項目,不僅價格更具競爭力,還契合 MNC 的戰略需求。盡管 MNC 在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 BD 交易也為中國創新藥企帶來了發展機遇。
2024 年生物技術創新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79% 的生物制藥公司與中國 CDMO/CMO 存在業務合作。美國擬定的激勵措施包括延長專利獨占期、降低企業稅率至 15%、延長與《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的談判周期,以及實施稅收抵免和政府補貼等,以此促進美國本土的創新與投資。
然而,美國試圖維持行業領先地位,同時推動中低端制造業回流,掌控全產業鏈的做法,實現難度較大。畢竟,美國以往類似政策帶來的混亂難以避免,這些短視行為注定難以得逞。
結語
Guide View
美國發起的對等關稅風暴,給全球醫藥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與諸多不確定性。豁免聲明存在矛盾,后續調查懸而未決,產業鏈格局發生變化,不過中國制藥業出口和 CXO 行業仍有發展機會。各藥企回應多元,創新藥出海依賴 BD 授權。這場風暴既是挑戰,也可能促使醫藥行業重新布局、加快創新。未來,全球醫藥行業需積極應對,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在復雜的貿易環境中保障自身穩健前行。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第一財經
[3]Fierce Healthcare
[4]阿基米德Biotech
[5]E藥經理人
[6]CNBC
[7]健識局
[8]Reuters
[9]Euronews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