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21
April
08.04.2025
以模仿大師作成名的藝術家理查德·佩蒂伯恩(Richard Pettibone)享年86歲。二次創作是現化藝術家的常用手法,二創向來帶有諷刺及批評的態度,同時會衍生出版權問題。可想而知,在上世紀二次創作是一門多具批判性的手法,在60年代,理查德·佩蒂伯恩這位以模仿大師作成名的藝術家,憑著對藝術的熱愛不斷挑戰藝術的界限,就連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杜尚(Marcel Duchamp)這些大師也難逃理查德·佩蒂伯恩之手,使觀眾不禁從中思考藝術品及藝術市場的價值,可惜這位作風另類的大師早前已不幸離世。
60年代的理查德·佩蒂伯恩
理查德·佩蒂伯恩是一位別具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成名于波普藝術興起的年代,也是后 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常對20世紀的藝術提出了創造性及幽默的批判,借著創作著名藝術家作品的微型復制品吸引到大眾的眼球。雖然版權及原創性向來是藝術界極為著重的原則,但使用復制手法是他故意為之的,為復制品增添了一層額外的諷刺意味,他亦并非完全的100%復制,復制品往往在尺寸上與原作有著明顯不同,使人理解到這是創作并非單純的復制,藉此探討藝術價值的本質。
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Seductive Girl》,1964年
杜尚(Marcel Duchamp)
《Bicycle Wheel》
在1938年出生于加州洛杉磯的理查德·佩蒂伯恩,在1962年于當地的名校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畢業獲得碩士學位,隨之展開了創作的生涯,開始創作一些著名藝術家的復制作品,例如殿堂級的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美國「極簡主義」之父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以及獨創了網點畫法、常以卡通人物入畫的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那怕是成名已久的杜尚作品也是理查德·佩蒂伯恩復制的對象。
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Woman with Flowered Hat),1963年
這些大師們的創作手法多以挪用(Appropriation)為核心概念,例如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瑪麗蓮·夢露肖像;羅伊·利希滕斯坦的米奇老鼠、唐老鴨、大力水手等;還有杜尚擅長運用現成物來創作。當時盛行的波普藝術,創作的過程看似比起傳統的藝術風格更為簡易、更易量產,也帶有更多的商業化、快餐文化意味,使得藝術市場迅速擴張,有見及此,理查德·佩蒂伯恩開創了一門模仿的藝術,讓自己、藝壇及大眾反思藝術的價值及變化。他被稱為杜尚的「狡猾學徒」,安迪·沃霍爾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之一,他有一系列的金寶湯畫作,相當忠于安迪·沃霍爾的風格,卻將自己與他的名字并列在畫上。
理查德·佩蒂伯恩
《The Marriage of Reason and Squalor Stacked》
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Untitled》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
《Gur II》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
《#63》
還有一些以假亂真的簡約畫作,靈感來自弗蘭克·斯特拉的作品,弗蘭克·斯特拉專注于物料及畫作的本身,作品名字往往與畫作并無關系,創作時亦沒有注入一絲象征性或情感內容,其名句:「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反映出創作理念。很多人認為理查德·佩蒂伯恩的模仿是在嘲弄弗蘭克·斯特拉,但他亦明言自己相當欣賞對方,只是對這種藝術風格本身存有懷疑,如果大家都是在「無意義」地于畫布上涂上顏料,那么該如何判定這些畫作的價值高低?相信他在復制和提問之前已經知道復制品的價值永不會高于原作,這個行為反而顯得出他在致敬復制的對象,只是當大師作品不能被撼動之時,還是希望大家以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作品,卻非單純地拜倒在名氣、宣傳或商業價值之上。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32 Cans of Campbell's Soup》,1962年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Soup Can》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Scotch Broth Soup》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Campbell’s Soup Can》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Marilyn》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Marilyn Monroe》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Marilyn》
理查德·佩蒂伯恩一生作品無數,曾分別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費城當代藝術學院、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多達200件以上的作品,最具爭議的一次展出相信是1964年在洛杉磯的費爾斯畫廊(Ferus Gallery)舉行的展覽,這里是安迪·沃霍爾首次展示其金寶湯畫作的畫廊, 理查德·佩蒂伯恩的作品惹來了無數的強烈反應,甚至有些藝術家憤怒地高呼「這不是藝術」,但 理查德·佩蒂伯恩卻能理直氣壯地回應:這或許是最糟糕的藝術,但也是藝術。他有著非常獨特的視角以及在創作時需要的辨識能力,成功在當代藝壇道出了藝術品盛載的價值,并使人重新思考模仿與創新的關系,持續探索藝術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