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1年11月的一天清晨,一輛小轎車緩緩停在了大寨村的村口,隨后,車上走下來了一位中年婦女,來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小便與大寨村結下了不解之緣的中國“鐵姑娘”,郭鳳蓮。
此時,正在村口大樹下閑聊的村民見到她,紛紛圍了上來,有人激動地大喊:“鄉親們,鄉親們,鳳蓮回來了,以后她就是咱們村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了!”
郭鳳蓮下車后,看著闊別了11年的村子,看著眼前陌生又熟悉的一切,眼里泛起了飽含愛意的淚花。
正是她的歸來,大寨村迎來了自己的轉折點。那這一切的背后都有著怎么樣的動人故事呢?
童年艱苦,造就鋼鐵意志
在1947年9月的一天,山西省昔陽縣的一戶人家家里,一個女嬰呱呱墜地,這個女嬰便是日后家喻戶曉的“鐵姑娘”郭鳳蓮。
然而,這樣一位強者,她的童年可以說是十分悲慘的。3歲喪母,父親忙于農事,無法悉心照料她,不得已把她托付給了昔陽縣大寨村的外祖母。從那一天開始,命運就將她與大寨村綁在了一起,無法分割。
郭鳳蓮在大寨村的生活雖苦,但她卻樂在其中,因為這里有她姥姥、寨子里的村民以及百廢待興的農事。
當時的大寨村,由于長期經受風蝕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溝八梁的形貌。這個地方在當時可以說是窮山惡水,環境惡劣,一直沒能得到重視,發展十分緩慢。
因此,在當時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寨村一直維持著原有的窘迫。
郭鳳蓮當時年紀雖小,可她的心智卻比一般同齡的孩子要成熟。看著年邁的外祖母行動逐漸遲緩,懂事的她主動分擔起家務,這使得她從小養成了勤勞能干的品質。
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之下,郭鳳蓮沒有抱怨,挫折的磨煉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堅強。
大寨村的貧困落后,在1958年,迎來了轉機。那一年,原大寨村生產委員陳永貴升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正是因為有他的出現,使得大寨村向前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在陳永貴剛上任時,大寨村由于常年干旱,糧食減產,一切都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為了改變現狀,尋求一個突破口,書記陳永貴便帶領大家進行了大寨村的整頓工作,力圖能將大寨村拉到正軌之上。
當時村子里缺什么,陳永貴就帶領村民創造什么。村子缺梯田,他便帶著人在荒山之上進行開鑿;村子缺馬路,他就帶著人在雜草叢生之地開辟出一條道路;村子缺學校,他二話不說,歷經千辛萬苦,也把學校建造了起來。
為了能讓家家戶戶都參與到勞作當中,大寨村將全村的孩子集中到學校,進行統一的照看。
寨子里的眾多的女孩子中,屬郭鳳蓮做事最為積極高效,加之她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蓬勃朝氣,無外乎是照顧孩子的最佳人選。
陳永貴聽說大寨村的這樣一位“奇女子”,便主動找到她,當即決定把寨子的學校交由她進行管理。
郭鳳蓮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認真做好了教師的工作,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揚。
正當一切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時,大寨村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1963年的盛夏,一場特大山洪襲卷了大寨村的房屋和土地,房屋盡數倒塌,農作物消失殆盡。大寨村之前的所有努力,在災難到來之后,全部化為烏有。
看著眼前的一片狼藉,村民們悲痛不已,在一聲聲的嗚咽中,夾雜著無盡的絕望。在這危急時刻,陳永貴再一次站了出來。他帶領村民走在抗災的第一線,號召大家“自力更生,與天搏斗”。
在陳永貴的激勵下,村民忘卻了悲傷,全身心投入到大寨村的重建當中。
就在此時,郭鳳蓮帶領著一支青年女子隊伍加入了救災工作當中。她們起早貪黑,清理廢墟,挑運石泥。一筐又一筐的石泥不下百來斤,她們一趟又一趟地來回奔走,不曾停歇。
哪里有活,這群姑娘就會出現在哪里,干得再多也不會叫苦叫累。郭鳳蓮曾說:“老一輩的人不怕吃苦,我們也不怕!”
正因如此,大寨村的人親切地把郭鳳蓮和她的女子隊叫做“鐵姑娘”和“鐵姑娘女子突擊隊”。
誰說女子不如男,郭鳳蓮和她的“鐵姑娘女子突擊隊”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巾幗不讓須眉”,命運將她陷于水火,她卻總能在危難關頭,綻放出最璀璨的煙火。
就在這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環境下,大寨村民咬緊牙關,在廢墟之中重建了自己的家園,迎來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扛大旗”到“難舍離”
當時的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多地區糧食減產,老百姓們食不果腹,但大寨村秋收時,糧食產量達到42萬斤,平均每畝地七百多斤。對比其他地區,大寨村的糧食產量多出兩倍多。
人人都能吃飽,這在當時那種環境之下,簡直是一種奢望,但大寨村做到了。
很快這件事傳到了中央,毛主席便號召各地農村向大寨村學習并發起“農業學大寨”的口號。
一時間,大寨村成了全國農村學習的標桿,各地代表團紛紛來到大寨村學習和借鑒經驗,“鐵姑娘”的事跡也被更多人知悉,作為“鐵姑娘女子突擊隊”這支隊伍的隊長,郭鳳蓮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大家紛紛效仿,郭鳳蓮這個名字,猶如黑夜中的一道明光,指引著人們不斷前進。
不久后,書記陳永貴被中央調離,臨走前,他把大寨村的大旗交到了郭鳳蓮手中。此后,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繼續向著美好大步邁進。
在郭鳳蓮接過大寨村的大旗時,她已是一位出色的共產黨員,大寨村居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身上。
郭鳳蓮也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始終將大寨村的發展擺在心中的第一位。
1973年,鑒于郭鳳蓮的優秀表現,她被任命為大寨村的新黨支部書記,真正成為大寨村挑擔大梁的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大寨村興修水利,開墾土地,整個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此后的時間里,郭鳳蓮就是人們心中的精神支柱,只要有她在,人們就有前進的動力。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向了神州大地,中國農村迎來了一次偉大的改革。但是,大寨村的生產模式已經有點固步自封。在改革的大浪潮之下,大寨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走向落后。
昔日被人們所推崇的“大寨精神”,在現在被認為是忽視科學規律。對此,郭鳳蓮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此時的大寨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在1980年的6月,“鐵姑娘”郭鳳蓮被調離了大寨村。迫不得已的她,滿懷不舍地離開了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大寨村。
重歸大寨村,帶領村民奔赴美好
在被調離大寨村后,郭鳳蓮先后擔任過晉中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和昔陽縣公路段黨支部書記,研究過果樹,修整過公路。
在這期間,整整11年時間里,她從未回過大寨村。但這11年里,她始終惦記著大寨村的鄉親父老,牽掛著大寨村的經濟發展。
自打1980年郭鳳蓮離開大寨村后,大寨村就開始走下坡路,昔日的輝煌不見了蹤影,眼看周邊的村子一個接著一個富了起來,村民們都很著急,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領頭人帶領大寨村重整旗鼓、重振輝煌。
作為曾經大寨村的頂梁柱,“鐵姑娘”郭鳳蓮成為了大家最信任的人選,村民們千呼萬喚,希望郭鳳蓮能重回大寨村,帶領大伙重新踏上正確的道路。
在大寨村村民的強烈要求下,1991年11月,郭鳳蓮再一次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
時隔十年重回大寨村,郭鳳蓮百感交集,她不知道與村民們再一次相見,會是什么樣的情景。
當她重歸大寨村后,村民們都十分欣喜。因為郭鳳蓮為大寨村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他們從未忘記。
在他們心中,“鐵姑娘”郭鳳蓮一直都是他們的指路明燈,只要有她在,一切問題都能夠有效解決。
再次踏上大寨村的土地,郭鳳蓮無比激動,回憶起往昔的點點滴滴,心中感慨萬千,重振大寨村的念頭更甚。
當她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后,郭鳳蓮發現大寨村這些年一直都未能得到發展,而外界早已天翻地覆。要想讓大寨村重振輝煌,就要追趕這個時代,向別人學習了。
因此,正式上任的第一天,郭鳳蓮就提出了“打開寨門學全國”的口號,并決定將大寨村的“農業”轉型為“企業”。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大寨村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又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技術、人才,郭鳳蓮舉步維艱。
在她考察了大寨村的具體情況并仔細分析之后,她認為要想獲得成功,不能照搬照套別人的東西,必須結合當地的真實情況,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為了更好地摸索出一條適合大寨村發展的道路,郭鳳蓮省吃儉用,自己出資,帶領村民走南闖北,去到中國各地,學習當地的經驗。
從前是“全國農業學大寨”,現在是“大寨開門學全國”,如此大的轉變,如何穩健地邁出第一步是關鍵。
郭鳳蓮對此信心滿滿,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帶領大寨村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
經過數月的外出考察,郭鳳蓮整理了滿滿一大本的筆記,這將決定著大寨村的未來走向。
回到大寨村后,郭鳳蓮便開始集資辦廠,幾經波折,終于籌到了足夠的資金。隨后,她便帶領村民成立了紡織輕工廠,并讓大家到廠里工作,實現了“村民”到“工人”的轉變,這將是大寨村走向富裕的第一步。
之后,她意識到國家正處于發展建設的上升期,器械水泥是急需品。因此,她又承建了水泥廠,這進一步推動了大寨村經濟的發展。
從那以后,大寨村重新走上了上坡路,當地的經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不久后,郭鳳蓮又成立了養殖場、食品加工廠、民宿等,大力發展了種植業,并憑借大寨村此前的名氣,大力宣傳了大寨村的精神文化,完善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大寨村旅游業的發展。
就這樣,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重拾了往日的輝煌。郭鳳蓮著重關注大寨村經濟文化建設,使大寨村形成了跨界的多元經濟體。
在這之后,郭鳳蓮還把所有的村辦企業全部集中到一起,成立了大寨集團,自己擔任集團的董事長。
在隨后十年時間里,大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提升,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引領下再次脫胎換骨、完美轉型,而郭鳳蓮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轉型。
如今的她,不再是當年那個“頭戴草帽”、“戰天斗地”的小姑娘了,身上的穩重和端莊足以撐起整個大寨村的經濟建設。
經濟形勢變化日新月異,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郭鳳蓮永遠處于學習之中,以保證大寨村不會像之前那樣與社會脫節。
大寨村走向成功和富裕之后,村民也沒有忘記“先富帶動后富”。當時,在中央的精準扶貧名單中,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是扶貧對象之一,大寨村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牽起金寨縣的手,進行對口扶貧。
為此,郭鳳蓮多次來到金寨縣進行實地考察,并出資為其修建公路、建造新房,盡力幫助金寨縣的居民摘掉貧困帽,實現全面小康。
雖然郭鳳蓮如今穿上了西裝,可她骨子里還是那個勤勞能干的“鐵姑娘”,她深知身處貧困的艱苦,所以,每當遇到有需要的人,她都愿意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們。
歲月如梭,一路走來,郭鳳蓮從當初那個青澀的“鐵姑娘”變成了如今穩重的“鐵奶奶”,唯一不變的,是她那艱苦奮斗與永不放棄的決心和勇氣。
結語:
郭鳳蓮的事跡一直鼓舞著人們努力拼搏、奮發向上。郭鳳蓮曾在《黨課開講了》中說過,她從小生活在大寨村,深受前輩的影響,大寨人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她不斷前進。
在最危難關頭,郭鳳蓮挺身而出,帶領大寨村走出困境,奔向富裕和美好。
她用鋼鐵般的意志撐起了大寨村的光明未來,這不僅拯救了自己,也挽救了大寨村,這是郭鳳蓮留給大寨村華麗的樂章。
郭鳳蓮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不妨想想,現在的我們是否也處于郭鳳蓮人生當中的某一個階段,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參考文獻:
[1]郭鳳蓮 鄉村振興中如何繼續發揚大寨精神[J].,2019(06):28-29.
[2]新時代再創新大寨——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J].2019(15):40-44.
[3] 郭鳳蓮 發揮好“大寨”的品牌效應[J]. 農村工作通訊. 2018(06):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