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總是腰疼,
以為就是坐太久、累著了,
怎么……查出來是腫瘤?
31歲的張女士
原本只是想例行拍個片子,
結果卻讓她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
她被診斷為腹膜后神經鞘瘤。
【看起來溫和,實則不好惹】
2年前,張女士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輕微腰痛。她以為是工作久坐引起的“小問題”,疼痛時輕時重、間歇發作,每次休息后都會緩解,所以并未放在心上。
直到今年1月,腰痛明顯加重。她前往當地醫院就診,接受了腰部核磁檢查。結果顯示:腰4椎體右側旁出現一個可疑占位病變,考慮為神經源性腫瘤,但因無明顯癥狀,她決定暫時觀察。
然而,隨著疼痛變得更頻繁、更難緩解,張女士決定前往河南省腫瘤醫院,找到了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劉英俊尋求進一步診斷。
經過詳細檢查,可疑占位病變明確為腹膜后神經鞘瘤。大小約為8cm,雖然是良性腫瘤,但劉英俊醫生告訴她:“腫瘤位置特殊,需要手術,但手術有一定風險。”
劉英俊解釋:神經鞘就像包裹在神經外面的一層“外衣”,它保護著神經,讓神經信號能夠順暢地傳遞。而神經鞘瘤,就是這層“外衣”出了點“小毛病”,細胞開始不受控制地增生,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腫塊。大多數神經鞘瘤屬于良性,不轉移、不擴散,甚至有些患者一輩子都可能“帶瘤生存”。但一旦長錯位置,出現癥狀就需要手術治療。
【長在“危險地段”,下腔靜脈 + 脊柱 = 高風險組合】
腫瘤位于腰椎右側,緊貼下腔靜脈和脊柱神經叢——兩個非常敏感、關鍵的位置:
下腔靜脈是人體最大的靜脈血管,負責將下半身的血液送回心臟,一旦出血,極難控制;
脊柱神經叢主導下肢活動和感覺,一旦損傷,可能引發麻木、無力、甚至癱瘓或失禁。
此外,腫瘤周圍布滿椎旁靜脈叢和動脈網,手術中極易出血,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正如劉英俊所說:“做這類手術,就像在高壓電纜和油管之間拆炸彈,容不得半點失誤。”
盡管手術風險不小,但如果任其發展,后果將更加嚴重。權衡利弊后,張女士決定接受手術。
【精準拆彈,從“找到它”到“拿掉它”】
劉英俊團隊為張女士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并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足了準備。
手術當天,劉英俊仔細尋找腫瘤位置,20分鐘后,他精準定位到腫瘤:大小約8厘米,緊貼下腔靜脈,將其右側壁頂起。
劉英俊醫生使用超聲刀,一點點分離腫瘤與下腔靜脈和脊柱的粘連處;小心保護周圍結構,包括輸尿管、性腺血管和十二指腸,最終,完整切除腫瘤,歷時4個小時,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張女士恢復良好,5天后順利出院。
【良性≠放松警惕,沉默生長更要小心】
劉英俊說:“很多人一聽良性,就松了口氣。但神經鞘瘤的危險恰恰在于它不痛不癢,卻悄悄長大。”。
1.初期可能只是腰部輕微疼痛;
2.中期會壓迫神經,導致麻木、腿腳無力、甚至大小便異常;
3.嚴重時,壓迫血管,可能引發水腫、靜脈回流障礙,甚至肺栓塞。
劉英俊提醒:及早發現、合理評估、科學治療,是避免悲劇的關鍵。
(陳玉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