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插電混動SUV市場這片激烈的“戰場”上,吉利星艦7憑借13天交付1萬輛的亮眼成績,一下子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款車沒有在外觀設計和娛樂體驗上大費周章,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混動系統上,全力提升它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
星艦7背后的技術核心——Aurobay雷神電混系統,可不是那種只看參數的表面功夫。它圍繞著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打造了一個動力系統能力框架。這個框架越扎實,車就越讓人信賴,車企在新的技術發展階段也就越有底氣。
混動系統可不是簡單的事兒,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比單一技術突破要難得多。以前說到安全,大多關注碰撞測試、被動防護這些方面。但到了新能源時代,主動安全的范圍擴大到動力系統的各個控制環節,從軟件架構、冗余設計,到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都包含在內。Aurobay混動系統能在行業里獲得高度認可,就是因為它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安全能力體系,不是只滿足某一個技術指標。
就拿認證體系來說,這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部分。ASIL D功能安全等級、ASPICE CL3軟件流程成熟度、ISO 21434網絡安全標準、IATF 16949質量管理體系,這些認證可不是為了好看,它們在車規級體系里就像是準入的“通行證”。特別是ASIL D等級,對系統失效的概率要求特別低。達到這個等級,意味著系統在電控、冗余、自檢這些方面得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些投入消費者一般不太能直接感受到,但卻是保障出行穩定的“隱藏成本”。
安全不僅要有好的設計,還得經過反復驗證。Aurobay在試驗驗證方面做得很到位,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他們建了32個試驗艙,可以進行電磁兼容、NVH聲學、氣候模擬、電機臺架等各種試驗,能模擬各種極端氣候和高頻工況。在中汽研的“混動系統S級可靠性認證”中,它的產品在50萬公里等效里程測試里,沒有出現任何故障,也不需要更換部件,這可比單純的參數更能體現它的工程實力。
這么強的工程能力背后,是Aurobay團隊十幾年的努力和持續投入。這個團隊不僅在技術上深入研究,在體系化研發、知識產權、標準建設等方面也一直在努力。現在,他們已經擁有50多項PCT國際專利、30多項歐美發明專利、300多項中國發明專利,還有570多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混動系統的關鍵部件和控制邏輯基本上都被這些專利覆蓋了。和只做出一套系統相比,能夠不斷更新改進、持續優化,形成一個良好的工程循環,這才是更厲害的地方。
另外,Aurobay對不同使用場景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它有EM - P和EM - i兩條技術路線,一個針對高速行駛,一個適合城市日常通勤。在星艦7上,EM - i路線測出來的油耗很低,只有2.62L/100km,這既滿足了市場對節能的需求,也說明系統在能量管理方面很成熟。而且,系統運行得穩不穩,不是只靠某一個部件的極限性能,在電量不足或者天氣特別冷的時候,通過動態調整,系統依然能平穩、穩定地輸出動力。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階段過去之后,消費者對技術的判斷越來越理性了。現在看一個系統好不好,不再只看速度、加速這些數據,而是看它在實際使用中穩不穩定、靠不靠譜、省不省心。按照這個新的消費觀念,企業在工程方面的積累、安全方面的能力,還有組織體系怎么樣,才是產品有沒有競爭力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看,星艦7賣得好,就好像是對Aurobay系統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也說明自主品牌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了。銷量可能只是一段時間的成績,但安全體系的建設和驗證是個長期的工作。這需要企業實實在在地做事情,投入很多可能看不到馬上有回報的基礎工作,也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重視質量、承擔責任、遵守標準。
汽車行業的技術發展一直都很慢,電混系統作為過渡階段很重要的技術,它的標準、體系和能力會對未來5到10年的產品競爭產生很大影響。在這場漫長的競爭中,一開始跑得快不一定能走到最后,只有那些真正把安全能力融入系統、把工程質量落實到每個環節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的變化中站穩腳跟,贏得消費者長久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