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沙特作為積極響應、支持并參與的國家之一,與我國在經濟領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不過,在沙特高鐵項目上,中國卻經歷了一場堪稱重大挫折的經歷!整整用了9年時間打造的高鐵,最終卻導致了40億人民幣的巨大虧損!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承建沙特高鐵·】——?
2009年2月10日,中國鐵建與沙特城鄉事務部正式簽署了麥加輕軌項目的合同。這份合同金額高達66.5億沙特里亞爾,折合人民幣約為120.7億元,而根據項目評估顯示,預計毛利率可達10%左右。
當時,這一項目是我國企業在中東承接的最大基建項目之一,可謂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該項目采用了“EPC + O&M”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從設計、采購、施工到后續三年的運營維護,全部由中國鐵建負責完成。
對中國鐵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以往,我國在海外的工程項目大多是“交鑰匙”工程,就好比建造一棟房子,蓋好后交給對方就完成了任務,自己可以輕松離開。
但這次不同,沙特方面提出了特殊需求,希望中方負責運營維護工作。盡管常規項目的毛利率只有7%左右,而這個高鐵項目預計毛利率能達到8%-10%,因此大家都覺得這是個穩賺不賠的好機會。于是,盡管運營維護三年可能會增加一定壓力,大家還是咬牙接受了。
合同簽訂后,中國鐵建迅速調動資源,2009年項目正式啟動。
起初,一切進展順利,大家都認為這個“理想項目”會按計劃順利完成。然而,誰也沒想到,隨后的問題接踵而至,讓人措手不及。
?——【·虧損40億背后·】——?
就在中國鐵建全力推進項目時,沙特突然改變了部分要求。
最初,沙特將空調系統的設計標準從38度提高到了46度。要知道,沙特的氣候本就炎熱如火爐,室外溫度常年維持在40度至50度之間,地表溫度甚至超過60度。
原本按照38度設計的空調系統已經能夠滿足基本需求,但提高標準后,必須使用能在更高溫環境下穩定運行的特殊型號設備。
這些新設備不僅價格昂貴,安裝過程也極為復雜,需要確保每個零件都精準無誤,并且調試階段更是困難重重,必須反復測試以避免任何差錯。結果,成本如同火箭般直線上升。
還沒等喘口氣,2018年臨近交付時,沙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于首期35%運能的問題,合同中中方理解為開通四個車站即可達標。按照正常計算和設計,四個車站完全可以滿足這一指標。
然而,沙特堅持認為九個車站全部開通運營才算數。當時工期已經非常緊張,現在又增加了五個車站的任務,時間和資源根本無法匹配,既要如期完工又要保證質量,這對團隊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為了按時完成任務,中國鐵建總裁趙廣發三次親赴沙特督戰,中鐵十八局召開了“背水一戰”的動員大會,施工隊伍晝夜不停趕工,設備采購也緊急提速,原本有序的采購計劃被打亂,不得不快速聯系供應商催促發貨。
最終,輕軌總算順利開通,但付出的代價遠超預期。合同收入固定為120.7億元,實際成本卻飆升至160.69億元,加上1.54億元的財務費用,總虧損達到了41.53億元。
而且在運營維護期間,還有許多棘手問題等待解決。
這條高鐵穿越沙漠地帶,在高溫環境下的維護難度極高,對維修工人來說是極大的考驗。
更糟糕的是,這條高鐵幾乎專門服務于朝覲者從麥加薩法到穆戈達莎進行宗教活動,每年密集使用期僅有5天,但維護標準卻需達到全年365天全天候運營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虧損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我國不采取措施減少損失呢?
如果選擇停工或未能按時完工,沙特有權沒收履約保函,雖然最多可能損失12億元,相較于最終41.53億元的虧損要少一些。但這無疑是自毀招牌的行為,未來在阿拉伯世界的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潛在損失難以估量。
因此,無論多么艱難,我們都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完成任務。
在索賠方面,我們也遇到了巨大障礙。中方精心整理了大量變更證據材料提交給沙特方面,但對方態度強硬,能拖則拖,能賴則賴。
雖然成立了賠償委員會,但實際上形同虛設,三年過去了,沒有任何實質進展。
核心分歧在于合同解釋權。沙特堅持認為,“35%運能必須通過九個車站實現”是理所當然的要求,拒絕給予額外補償,還聲稱46℃的空調標準屬于中方應盡義務,根本不構成設計變更。
然而,合同中并未明確規定變更索賠的具體流程,這無疑讓沙特鉆了空子,談判陷入僵局,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這次經歷為中國鐵建上了一堂深刻的課,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合同管理方面的深刻教訓。
在參與國際項目,尤其是大型綜合性基建項目時,合同條款必須字斟句酌,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明確責任劃分和索賠流程,不能僅憑雙方口頭約定或大致理解就貿然開工。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即使有理也很難說清楚。
對于國外業主提出的各種要求,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不能僅僅著眼于抓住機會,還要提前評估一旦出現變數,我們是否有能力承受并找到有效解決方案,而不是等到問題積重難返時才手忙腳亂。
這次虧損雖然令人痛心,但也為我們買來了寶貴的經驗。中國的基建企業應當牢記此次教訓,在未來承接海外項目時更加謹慎專業,努力擦亮“基建狂魔”的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示我們不僅擁有超強的建設實力,更有嚴謹完善的項目管理能力,從而在國際舞臺上走得更穩,賺得更多,真正實現互利共贏。
聲明
本文內容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內容為作品完整存在虛構成分,如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