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可持續和清潔能源的探索已經推動了幾個世紀的科學研究,拓展了我們對自然世界的理解以及利用其內在力量的能力。在對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的呼聲中,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概念再次浮出水面,挑戰著長期以來的科學假設:通過地球自身的磁場,利用地球的自轉來發電的可能性。
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地球自轉通過自身磁場發電的實驗演示》詳細介紹了一項突破性的實驗,該實驗為這個有爭議的想法提供了經驗證據,可能在我們探索行星級能源動力學的過程中開啟新的篇章。
幾十年來,由于基本的物理原理,通過地球磁場從地球自轉中提取能量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被否定了。基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傳統理解認為,任何相對于地球表面靜止的導體都不會經歷變化的磁通量,因此排除了產生持續電流的可能性。導體內部的電子受到地球自轉產生的磁力的影響,會迅速重新排列,形成一個靜態電場,完美地抵消了磁力。這種抵消效應有效地阻止了任何持續的發電可能性。
然而,在 2016 年的一篇論文中,克里斯托弗·F·奇巴(Christopher F. Chyba)和凱文·P·漢德(Kevin P. Hand)識別出了這個看似嚴密的論證中的一個理論漏洞。他們提出,在特定的條件下,涉及具有特定拓撲結構和材料特性的導體時,這種完美的抵消可能會被規避,從而允許產生持續的直流電壓和少量電流。這個理論框架為最近發表的實驗工作奠定了基礎。
該實驗裝置經過精心設計以測試這一理論預測,它包含一個由錳鋅鐵氧體制成的空心圓柱形外殼,這種材料因其獨特的電磁特性(有利于磁擴散)而被選中。這個大約 30 厘米長的圓柱體被小心地以相對于地面精確的 57 度角放置,使其垂直于地球的自轉速度矢量和磁場。這種特定的方向對于最大化設備與地球自轉和磁力之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圓柱體的兩端連接有電極,用于測量任何可能產生的電壓。該實驗最初在一個受控的、電磁干擾低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隨后在一個住宅建筑中重復進行,以確保觀察到的效應并非由局部環境因素引起。
這些實驗的結果非常顯著。這個定制設計的圓柱體持續產生了一個微小但可測量的直流電壓,大約在 17-18 微伏的范圍內,并伴隨著相應的電流。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輸出具有深刻的意義,因為它直接反駁了關于這種能量提取不可能性的傳統理解。進一步的實驗表明,當設備旋轉 180 度時,電壓極性會反轉,而當圓柱體以 90 度角放置時,電壓會降至零,所有這些都與理論預測精確吻合。至關重要的是,當使用相同尺寸的實心鐵氧體圓柱體時,沒有檢測到電壓輸出,這進一步支持了空心圓柱體的特定拓撲結構和材料特性對于觀察到的效應至關重要的假設。
這項實驗演示的意義,雖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其潛在影響是深遠的。從地球自轉中成功發電(盡管數量微乎其微)開啟了探索一種新的、潛在可持續能源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大約 10?? 瓦的功率輸出對于實際應用來說微不足道,但這個概念驗證可以為未來研究如何擴大這項技術鋪平道路。研究人員自己也承認未來的挑戰巨大,并告誡不要過度解讀這些初步發現。他們強調,這只是“未來研究如何利用地球磁場被動產生更多電流和電壓的起點”,但也承認擴大系統規模可能被證明是不可能的。
盡管研究人員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這項研究有可能重新點燃一場長達 200 年的關于利用地球自轉能量的辯論。除了現有的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外,挖掘地球固有的自轉動力可能為長期清潔能源生產提供另一條途徑。然而,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通過這個過程提取的能量最終必然來自地球自轉的減緩,盡管以目前的功率輸出來看,這個速率非常小。擴大這種技術的規模對環境的長期影響需要仔細評估。此外,制造和部署能夠基于此原理產生大量電力的設備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總而言之,地球自轉通過自身磁場發電的實驗演示代表了我們對行星級能源動力學理解的重大進步。雖然目前的功率輸出微乎其微,但成功驗證了一個先前備受爭議的理論概念,為未來的研究和潛在的能源收集技術開辟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這項工作有力地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已成定論的科學原理也可以通過嚴謹的實驗和創新的思維來挑戰和完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