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價格刺客” 成了大家逛街時的心頭大患。前有雪糕刺客藏在冷柜里,結賬時讓人倒吸涼氣;后有水果刺客、海鮮刺客,專挑 “社恐” 下手。
但你能想到嗎?連新疆大巴扎這樣充滿異域風情的旅游景點,也藏著讓人防不勝防的 “克價刺客”—— 有游客在干果店買花茶,稀里糊涂花了 9800 元,直到報警后才發現,商家報的 “3 元” 不是一斤,而是一克!
事情發生在烏魯木齊大巴扎,游客想帶點特色花茶回家,問店員 “玫瑰花茶多少錢”,對方輕飄飄回了句 “3 元”。誰能想到,這 3 元指的是一克?等稱完重算出近萬元賬單,游客當場傻眼:“500 克才是一斤啊!3 元一克相當于 1500 元一斤,這比黃金還貴吧?”
更讓人窒息的是,店員全程沒提 “克” 這個單位,價簽上的 “元 / 克” 小字藏在角落,活像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字陷阱。游客拒絕購買,商家卻強硬表示 “已經稱好不能退”,甚至在 110 和市場監管人員到場后,還堅持 “自愿交易”—— 這哪是自愿,分明是用價格迷霧把人困在 “強買強賣” 的迷宮里。
面對游客的質疑,市場執法人員的回應堪稱 “教科書級和稀泥”:“買賣沒問題,不存在欺詐,你們自愿達成的協議。” 警察也補刀:“人家明碼標價了,你自己沒問清楚。”
這話聽著就不對勁!首先,“明碼標價” 的前提是讓消費者看明白。把 “元 / 克” 藏在小數點后,故意模糊重量單位,這和餐廳菜單寫 “1 元一只蝦” 最后算 “1 元一只蝦鉗” 有啥區別?其次,游客當場表示 “貨沒拿、沒出店”,要求退貨合情合理,怎么就成了 “無理取鬧”?
最讓人失望的是,監管部門全程回避核心矛盾 —— 商家利用信息差玩套路,本質上就是消費陷阱。一句 “非網店無七天無理由” 就把責任推給消費者,難道線下交易就不需要公平透明了?
事情鬧到網上后,新疆文旅的評論區徹底 “淪陷”。在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中,商家終于松口退款。
這結局看似圓滿,卻藏著深深的無奈:如果沒有網絡曝光,游客是不是只能吃啞巴虧?執法部門建議 “走司法程序”,可普通人哪有時間和精力打官司?當維權成本高到讓人卻步,不良商家就會越來越囂張 —— 反正坑一個是一個,大不了輿論鬧大了再退錢。
希望下次再有人提起新疆,想到的是香甜的瓜果、熱情的歌舞,而不是讓人后怕的 “克價刺客”。畢竟,人心比金價貴,誠信才是最好的旅游名片,不是嗎?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