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乃是書壇的頭號“反叛者”,雖然生于唐朝,卻未繼承“王字”的秀逸之風,反而鉆研篆隸和碑作,推崇“篆籀筆法”,擅寫楷書,字體寬闊凝厚,風韻拙質,極具剛陽、雄偉的氣魄。
如朱長文所言:“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其字的磅礴氣勢,未有匹敵者,甚至“書圣”王羲之,也無法寫出。
這種雄偉風格,造就世人的刻板印象,凡是說到“顏體”,常跟莊重、郁勃等詞聯系,而且顏真卿的傳世作品,大多是碑刻和拓本,字跡漫漶,融入刻刀痕跡,氣象威嚴,筆畫整肅,更是將之加深。
不少學者,借此嘲諷“顏體”,聲稱筆畫呆板,敗壞傳統,實際上,“顏體”并無這些問題,欣賞目前國內,僅存的一幅手稿——《西岳太華山碑銘》,揭露“顏體”真實樣貌,狠狠打臉噴子。
此帖寫于公元753年,與《多寶塔碑》(公元752年),僅差一年,描繪了太華山的特色之處,全篇共計700余字,單字約為4厘米,結體端莊,勢態寬綽。
相比傳世石碑,此帖的字跡清晰,墨色潤麗,盡顯生動,還原真實的書寫狀態,無半分刻意、拘謹之病,彼時顏真卿的篆籀筆法,早已使用成熟。
正值壯年時期,采用腕力運筆,力道扎實,筆畫如古松虬枝,起筆逆鋒如刀劈石裂,收筆頓挫似鐘鼎回響,以“華”字為例,頂部橫畫看似細若游絲,實則暗含筋骨,中豎如立柱般,渾厚沉雄。
下部左右對稱的撇捺,則如武士張弓,既有魏碑的方勁,又融入了篆書的圓轉,恰似將千年金石之氣化入筆墨,而“山”字的簡練線條,則以篆籀筆意,勾勒出峰巒疊嶂的意象,三豎如劍指蒼穹,鋒芒中透著古拙,極具生動意態。
《西岳太華山碑銘》紙本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因太過珍貴,此前一直秘藏,近期公開露面,專家看后,紛紛贊嘆不已,認為其字的正大氣象,書法史2000年無敵手,堪為“最美中國字”。
雖然唐朝的楷書最精妙,可是留存的范本,多是拓本,字跡模糊不清,無法掌握正統“楷法”,此帖字口完整,筆畫清晰,可時常臨摹,從中學到準確的筆法,夯實氣力和基礎,日后對照臨學拓本。
而今,我們對顏真卿《西岳太華山碑銘》,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