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德振
最近閱讀《尚書·洪范》一文,說的是春秋時期周武王向高人箕子請教治國理政之法(俗稱“天地之大法”);箕子開出了九大法寶和建議,其中的第九條談到的就是“如何使民眾幸?!钡膬热荩f“民眾幸福是治國理政之要務”;那么,當時條件下,衡量民眾幸福的準繩是什么呢?箕子明確說:“五?!?,即壽、富、康寧、攸好德、孝終命。大概意思是:第一條“壽”,活到一定的年齡,你才能享受到各種幸福;第二條“富”,有一定積蓄,滿足生活和生存所需;第三條“康寧”,健康安寧,這輩子別遇到什么大災大難;第四條“攸好德”,要有一定道德追求,遵行公序良俗;第五條“孝終命”,實現高壽并善終。同時在結尾處,箕子還拋出了人生六大不幸之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憂愁,四是貧窮,五是邪惡,六是不壯毅?!弊x完,令人掩卷長思,值得細細品味。
中國先賢在幾千年前就有一套衡量幸福的明確準繩,放在今天來考量、評判和套用,依然有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在今天的中國,上述“幸福的標準”應該說基本上均已實現和達到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缺陷和不夠“標準”的是第四項的內容“攸好德”,許多人在富足、健康、長壽安寧的大好形勢和前提下,忘記了“攸好德”這個重要的幸福基礎,致使許多人性的丑惡和陋習出現在生活中,極不和諧,形成刺眼的“反差”,讓幸福的“普及率”和“飽和度”大打折扣;一些人甚至在飽食終日、聲色犬馬、錦衣玉食中得意忘形、樂極生悲、恣意妄為,最終走向自己的反面,淪為“不得善終”的可悲結局,這是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欲望過度膨脹、帶來物極必反,咎由自取的結果,雖是小概率事件,但不能不說。
人生實踐證明“攸好德”是幸福的基礎。其實,“攸好德”也很容易修煉和做到。國家法制法規、社會道德秩序、倫理邏輯和公序良俗已經很全面和細致規范了,人人遵循和照做就行了;可是一些人出于私利和欲壑難填,不僅不攸德、不好德,反而公而然之踐踏和破壞各種公德和法規,目空一切,恣意妄為,企圖瞞天過海,孤注一擲,結果造成一些人、一些家庭、一些單位出現了不該出現的人生事故和失敗案例,使人生下半場的幸福打了“水漂”,到頭來,再來追悔,已經太晚了,付出的社會成本和人生代價實在是太高太大了。
我們重溫和暢談幾千年前古人訂立的“幸福準繩”,就是要提醒時下的每一個人,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幸?!懊卦E”仍然管用,標準仍然不低,仍值得我們繼續秉承和發揚光大,勸告大家不要在幸福的年代和時光里迷失了自己,為“人生六大不幸之事”埋下禍根、種下苦果。
幸福是一種美好的感覺,是一種滿足后的理性比較;并非全在物質的無上限富足或財富的無限堆砌上;真正讓幸福變得綿長而飽滿的是美德的儲備和精神的遼闊;我覺得,要實現這個目標,最基本、最簡單的便是擁有一顆清白的良心;清白的良心是最溫柔的枕頭,美德便是其中最可靠的枕芯,它可以載著我們進入到最美好、最幸福的夢鄉。
☆ 本文作者簡介:楊德振,中共黨員、復轉軍人、工商碩士、中國散文作家、廣東作家,現為酒店高管;業余時間筆耕不輟,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雜文、詩歌、散文隨筆數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兩部企業管理專著。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