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雨潤(“商業潤點”專欄主理人)
2025年4月,中美關稅戰再度升級。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對等關稅”后,中國迅速反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這場看似簡單的貿易報復行動,實則暴露出中美制造產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兩國正圍繞技術自主權、供應鏈韌性及新興市場開拓展開一場無聲的較量。
產業格局:規模與結構的雙重博弈
中國制造業以“大而全”著稱,2024年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4%,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從高鐵里程(4.5萬公里)到5G基站(全球占比超60%),從新能源車出口(比亞迪2024年銷量翻倍)到光伏產業鏈(占全球80%市場份額),中國制造的規模效應令世界矚目。但美國制造業的“小而精”同樣不容小覷:其半導體設計、生物技術和商業航空領域長期占據全球創新制高點,蘋果、特斯拉等企業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更是將“美國設計+全球制造”模式推向極致。
數據揭示的結構性矛盾尤為值得關注: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是美國的1.9倍,但美國制造業平均利潤(51億美元)仍是中國非銀行企業的兩倍。這種差距背后,是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壟斷優勢——全球70%的半導體設計工具由美企提供,80%的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依賴美國技術。
技術競賽:從“追趕者”到“并跑者”的突圍
關稅戰倒逼下的技術突圍,正在重塑全球制造業版圖。中國企業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華為5G核心專利全球第一,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達40%,大疆無人機占據全球80%市場份額。但美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強度(占GDP 2.8%)仍是中國(2.44%)的1.2倍,尤其在半導體材料、EDA軟件等“卡脖子”領域,中國80%的關鍵設備依賴進口。
一個典型案例是半導體產業。中芯國際在14納米成熟制程上實現80%國產化,但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仍受ASML光刻機禁運制約。美國通過《芯片法案》提供520億美元補貼,吸引臺積電、三星赴美設廠,試圖鎖定技術代際優勢。而中國則通過“國產替代工程”,推動北方華創等設備商訂單翻倍增長,逐步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關稅沖擊波:產業鏈重構的“危”與“機”
關稅戰對中美制造產業的沖擊,遠超簡單的成本轉嫁。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后,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從2018年的11.3%驟降至2023年的0.3%,但東南亞國家趁機承接轉移訂單,越南對華貿易依存度從2019年的23%升至2024年的31%。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深化區域合作,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不僅帶動裝備出口,更推動高鐵技術標準的國際化。
對美國而言,關稅政策正引發“反噬效應”。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加征關稅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平均上漲12%,其中家電、家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漲幅超30%。通用電氣、惠而浦等制造企業因成本激增,不得不將部分產能遷回美國,但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為美國的1/5)和供應鏈斷裂風險,使“回流”之路舉步維艱。
戰略轉向:從“單一依賴”到“多極突圍”
關稅戰暴露的不僅是產業短板,更是戰略思維的轉型契機。中國加速構建“雙循環”體系,一方面通過RCEP深化與東盟、日韓的產業鏈協同,另一方面推動“內循環”升級——2024年中國內需對GDP貢獻率達60%,消費市場規模超6萬億美元,成為蘋果、特斯拉等跨國企業的“必爭之地”。
美國則試圖通過“小院高墻”策略鞏固技術優勢,聯合盟友打造“芯片聯盟”“清潔網絡”等排他性框架。但中國通過“南南合作”拓展新興市場,中車株機在非洲斬獲百億軌道交通訂單,華為在拉美建設5G網絡,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更成為新興經濟體基建融資的重要平臺。
未來圖景:競合并存的產業新秩序
關稅戰未解的中美貿易失衡(2023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3828億美元),反而催生產業鏈“區域化”趨勢。中國推動的“中國制造2025”與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正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兩大技術生態陣營:一方以規模、速度為優勢,另一方以標準、規則為壁壘。
在這場博弈中,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能跨越陣營的企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年產75萬輛電動車,既享受中國供應鏈成本優勢,又占據美國技術創新高地;寧德時代與福特合作在美國建廠,既規避關稅壁壘,又切入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
關稅戰終會落幕,但產業競爭的“馬拉松”永無止境。當中國工程師在5G基站前調試設備,當美國科研人員在半導體實驗室攻克新材料,兩國制造產業的未來,正由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點滴共同書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將推動人類工業文明邁向更高維度——不是通過霸權爭奪,而是通過創新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