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西湖與成都錦城湖連續發生“彈弓打鳥”的悲劇,引發了全社會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與思考。4月7日,西湖柳浪聞鶯附近,一名男子用彈弓射殺了一只雄性鴛鴦,其尸體漂浮于湖面,兩只同伴試圖喚醒;而3月23日,成都錦城湖公園內,數名男子“鬧著玩”用彈弓射擊,導致一只幼小??當場殞命。事件一出,立刻引起了市民與網友的憤怒。
大多數鳥類與人無害,且是生態系統里不可或缺的一環,還有許多鳥類被列入珍稀名錄或三有保護名單。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鳥類的數量開始增加,它們在人們眼前翩翩起舞的一幕,也成為了一座城市綠色發展的美好注腳。
比方說,這鴛鴦與小??,在湖面上靜謐游弋的它們,就曾是春日風光的一道亮麗風景,卻因少數人的無知與褻瀆,命喪彈弓之間。“彈弓打鳥”這種行為,非但涉嫌違法,還破壞了城市里的和諧景象。
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個別極端行為,但仔細想來,事件背后也折射出野生動物保護領域中監管、法律與科普等多重短板。野生動物和我們一樣,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們的生存狀況,也是生態平衡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保護野生動物,不僅關乎動物本身,更牽動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未來生態環境的健康。只有構建一個從宣傳到舉措、從監管到嚴懲的全鏈條式保護閉環,才能使自然界的每一個生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加強宣傳教育,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通過短視頻、公益廣告等形式,將野生動物的生態意義深入普及到社區、校園,讓每個公民都明白:野生動物不是我們隨意消費與觀賞的對象,而是生態平衡的守護者。與此同時,在鳥類活動聚集的景區,如西湖、錦城湖,應增設警示牌、加強巡邏和引入智能監控設備等。
近年來,我國各地保護區、自然景區在鳥類保護方面探索出諸多創新舉措,積累了寶貴經驗。從南大港濕地通過生態修復新增鳥類物種,到鄱陽湖保護區利用無人機構建智慧監測網絡;從遼寧蛇島“人防+技防”聯合執法清零捕鳥網,到甘肅濕地為黑鸛打造專屬覓食地,這些實踐充分體現了科技賦能與制度保障的雙重優勢。特別是百花嶺村“獵鳥人”轉型“鳥導”的生態致富模式,以及黃河三角洲志愿者協同巡護機制,生動詮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保護理念。
保護野生動物,是責任,更是行動。對于拍鳥愛好者來說,切勿為一時的拍攝欲望追逐、驚擾乃至傷害這些生靈;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遇到破壞行為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及時記錄并舉報;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必須完善法律法規,切實堵塞野生動物保護的各個漏洞,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透過這兩起“彈弓打鳥”事件,我們不僅看到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亟待完善,更看到了全社會在保護生態平衡、維護生命尊嚴上的期待。讓我們從呼吁走向行動,共同構建一個全民有共識、救助有專業、違法有嚴懲的保護閉環,讓每一只鳥兒自由翱翔,讓大自然的本真之美在我們的努力下長存。
特約評論員 周威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