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專業”要與“新職業”無縫對接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微專業”香起來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農學院等高校紛紛新增微專業。這些課程多是面向本科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雖不單獨授予學位,但靠著實用性強,助力打通大學生就業“最后一公里”。“微專業”吃香,得益于專業與市場的高度相洽。“微專業”通過靈活、精準的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彌補了傳統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錯位”,讓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即可精準找到適合自己專業方向的具體崗位,通過“微專業”的加持,能夠直接在崗位上發揮作用。
微專業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是能靈活對接市場需求。微專業以“小學分、高聚焦、精課程、跨學科”為特點,聚焦急需緊缺型(如人工智能、5G)、應用技能型(如傳感器與物聯網)和交叉復合型(如AI+X)領域,快速響應新興產業和技術變革對人才的需求。二是彌補傳統專業培養周期長、調整滯后的不足,注重實操性和應用性,與主修專業形成互補。有網友調侃農大畢業生“能搞學術研究,也能種田耕地”,其實正中此意。三是降低了學習門檻,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微專業通常不設嚴格入學限制,課程周期短,學生可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靈活方式完成學習。四是推動學科交叉與教育創新。微專業促進了高校學科融合和創新專業,實現從微專業到新專業的跨越。
但從目前來看,“微專業”同樣面臨著挑戰。首先是課程質量與教學效果保障的問題。微專業必須確保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深度結合,高校需要解決課程設計倉促、師資力量不足等影響學習成效的問題。其次是微專業屬于非學歷教育,結業證書未納入國家學歷體系,部分用人單位對其認可度有限,需要與企業建立信任機制,與市場進一步磨合。
可以看到,“微專業”是應市場需要而生,應時代潮流而變。筆者認為,其長遠發展仍需在質量保障、社會認可和資源整合等方面持續優化。在“微專業”發展上,應當鼓勵企業參與課程開發,企業相關專業人士與高校聯合授課,甚至到廠區開展教學,確保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教育部提出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培訓機構等自主開發培訓資源,支持高校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用人單位協同,深化校企對接合作。這一要求,正契合“微專業”當前的痛點難點,也是“微專業”能否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廖德凱)
來源:四川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