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霓 曹國媛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新疆伽師縣西克爾庫勒鎮中心幼兒園內,一群背著畫板、提著顏料箱的年輕人已開始忙碌。剛翻新的幼兒園墻面成為他們的畫布,大海與雪山、醒獅與烤馕、廣州塔與喀什高臺民居等粵新兩地文化元素在此相遇。百人共繪的畫卷(局部見圖),不僅點亮邊疆孩子們的藝術星空,也滋潤著共創者的心靈。
這是廣州美術學院青年學子藝術援疆的生動縮影。作為廣東高校與新疆對口支援地區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暨實習支教基地項目的參與院校,3年來,廣州美術學院遴選6批優秀學子跨越山海,奔赴邊疆,不斷豐富“藝術美疆”的實踐,以激情和創意拓寬“美育潤疆”的邊界。
AI共創心中美景、“理想城市”搭建……廣美支教青年與參與藝術考察的師生們,通過開發多種趣味課程,打開孩子們藝術想象的大門?!霸姰嫻簿场闭n堂上,學生們用當地的落葉、花朵、沙石重構“大漠孤煙直”等詩詞意境,一個學生興奮地指著自己的作品說:“原來王維看到的,和我們每天見的風景是一樣的?!贝丝?,傳統詩詞在孩子們手中延展成為可觸摸的文化血脈。
對邊疆的孩子來說,這些來自遠方的哥哥姐姐們,帶來的不僅是藝術滋養,還有全新的視野與思維。艾力是巴仁鎮中學的學生,一次漂漆工藝體驗課上,他在支教老師的鼓勵下發揮創造力,將卡紙浸入自己調制的顏料溶液。輕輕抽出卡紙后,戈壁灘中藏著湛藍海浪波紋的美麗景象出現在眼前。“風竟然也有顏色!”艾力歡呼道,“老師,原來我也可以成為一名藝術家,以后我要到美術學院讀書!”這樣的自由創造,滋養著孩子們心中的綠洲。
對支教的藝術青年而言,壯美的西部邊疆是文化的傳承地、藝術的創新地、責任的淬煉地,有著天然的吸引力。自20世紀開始,從石窟考察、保護到西行寫生、教學,一代代美術工作者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升華自己的人生與藝術境界,架起邊疆與內地文化溝通的橋梁。而今,青年學子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通過支教重塑自己的藝術和生命格局?!罢驹趶V袤的新疆大地上,看著孩子們明亮的眼睛,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比沼洷纠锏闹Ы谈形颍忈屩嗄甑呢熑闻c擔當,也會化成日后他們藝術創作的溫度。
藝術支教的接力還在繼續,既折射出嶺南美育理念,更抒寫著文化對話的當代詩篇。在這里,每一筆色彩、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青春之花綻放在美麗邊疆的印記——不喧嘩卻有力量。
(作者分別為廣州美術學院援疆支教隊隨隊指導老師、廣州美術學院援疆活動參與教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5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