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坡
事情大家已經知道了。三個年輕人,駕駛小米汽車,在安徽銅陵發生嚴重交通事故,不幸全部去世。在這樣一個春天,三個花季生命就這樣不幸隕落,誰能不感到痛惜。
但是說實話,我們僅僅知道這么一個事件而已,離真相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深入調查事件,可以得到關鍵信息。通過分析關鍵信息,可以抵達真相?,F在我們還處在從事件到關鍵信息的這條路上。
但是我看了這兩天各方的反應,和輿論場的水文水情,我十分懷疑我們最后很可能又會得到一地雞毛。
首先聲明我不懂汽車,我也無心去做汽車自媒體,或者做汽車行業的監督者。我只是想借著這件事講一講真正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情。公共利益,多么古早的詞啊。
我早就不止一次寫過:
公共討論,首先是基于公共利益。沒有公共利益的話題,討論的人再多也不是公共討論。
選擇參與哪些話題,選擇以怎樣的角度和姿態介入,反映了一個人是否有公共意識。公共討論與吃瓜、飯圈邏輯之間有著嚴格的分界線。
有些公共利益是容易分辨,但是有些公共利益是不好分辨的。但不好分辨也不是不能分辨??傮w而言,實質性的產品質量、公共安全、基于規則的監督監管,要優先于網絡情緒。
希望大家以這樣的標準,審視我下面的文章。
但我同樣有理由懷疑,不管我怎么寫,都會被扣上“拿錢洗地”或者“拿錢抹黑”的帽子。很不幸,雷軍和他的競爭對手都沒有給我打過錢,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怎么辦呢?不如干脆碰個瓷得了。雷軍的名氣這么大,也給我們做點貢獻嘛。假如文章起到了“洗地”效果,雷軍打錢是應該的。假如起到了“抹黑”效果,那么我也在客觀上幫雷軍分擔了火力,打錢也是應該的。至于最終會不會打,就看雷軍覺悟了。我想他不至于這點禮貌都不懂吧。
這年頭,不拿錢真不知道該怎么說話了。請大家先假裝我拿到了錢。這樣我說話才硬氣一點,順暢一點。
在去年的天才數學少女事件中,我就寫過一篇《》:
“我們需要的是信任中介機制。比如說,有我們都愿意相信的第三方,把大家的材料、判斷、疑問、推導都帶上,深入到故事中心,求得一個真相。那么我雖然不懂數學,我也可以通過對這個第三方的信任,來獲得我可以充分信任的真相。”
”現代社會是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細分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通過中間人、中間機構來獲取真相,組織我們眼中的現實圖景。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媒體,可以是有關部門,可以是XX大學、XX研究中心,甚至可以是足夠愛惜羽毛又有足夠能力的名人?!?/strong>
“但你發現,這種可以信賴的第三方已經消失了。我們社會的信任中介機制崩潰了。所以遇到大小事情,爭論各方都是快速’拋開事實不談’,嫻熟地攻擊對方的道德動機。”
我覺得情況基本還是這樣。只要把原文里的“數學”改成“汽車”,還可以再發一遍。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亂斗,其實是注定的。我雖然不懂汽車,但我也想了解這幾年風起云涌的汽車行業正在發生什么,所以我早就嘗試觀察過車評圈。
我發現,沒被充錢的車評人、車評媒體、車評自媒體,幾乎是不存在的。如果說這句話有什么不妥,那就是“幾乎”這個詞是幾乎可以拿掉的。
這樣造成了怎樣一個局面呢?就是每當一個品牌的汽車出事之后,其他品牌豢養的人,都是一窩蜂沖上去,奮力痛毆,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自己家平時養的人,則拼命回護,連基本的事實邏輯都不講。
幾乎所有造車的和評車的,都相互綁死。所以最諷刺的就是,上一次A方攻擊B方的話術,恰恰就是下一次B方攻擊A方的話術,而上一次B方用來自我防御的話術,A方也可以直接套用。
最終受傷的,便是常識與公共利益。
就拿小米這件事來說,有些事情本來輪不到我說,但現在也輪到我了。
我先引用一下我比較相信的媒體財新的報道,報道發出時間2025年04月01日23:17:
3月29日晚間,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遭遇嚴重交通事故。據財新從當事人友人和銅陵當地了解到,事故造成駕駛人和兩名乘客死亡。當事人友人稱,三人均為在校大學生,此行是從武漢到安徽參加考試。
4月1日,小米發布聲明稱,據初步了解,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針對外界質疑的車輛起火問題,小米汽車稱基于目前已知情況,僅能確定事故車起火并非部分網傳的“自燃”,推測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后,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公司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目前暫時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此外,4月1日晚間,雷軍晚間在新浪微博對家屬表達慰問,表示:“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他還說,“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這些只是非常初始的信息,離關鍵信息還很遠。但我認為,從這些初始信息出發,也有一些思路值得跟進:
一、有關部門需要調查,小米公司日常對于智能駕駛功能的宣傳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誤導消費者的情況。
二、小米汽車的設計中,從智駕模式切換到手動模式,是否給駕駛員預留了足夠的反應時間?根據常識判斷,千鈞一發之際,機器的反應速度是比人快的,其實應該讓智駕來拯救人,而不是反過來。智駕轉手動,不能成為一種卸責方式。
三、銅陵當地的道路狀況到底是怎樣的,是否有合乎標準的標識?在智能駕駛日益普及的今天,這還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以前的道路標識都是給人類司機看的,以后既要給人看也要給車載攝像頭、車載雷達看,那么這方面的工作有沒有在進行?
四、碰撞之后,車上人員的意識狀態到底是怎樣的,靠什么信息得出這樣的結論?把這個弄清楚之后,再去討論車門設計是否存在問題。
五、安徽高速出行服務的交通事故信息顯示,汽車以約為97km/h撞上護欄后發生自燃。在電池制造和汽車設計中,這是合理的嗎?如果不合理,是電池環節出了問題,還是汽車設計生產中出了問題?同樣型號的電池,還用在了那些汽車上?所有這些相關的檢驗、排查,有沒有在進行?
雷軍,你說是不是?
繼續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