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越早識別越好,別讓心肌進一步“變厚”!
撰文:柚子
消失在公共視線大半年的臺灣歌手TANK(呂建忠)4月7日微博發文(圖1),回應其生病一事,并向歌迷朋友報平安。不久前,TANK因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肝功能衰竭,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現已康復出院。
圖1.微博
“心墻”變厚,可能會猝死!
TANK于2005年出道,作為歌手,他的代表作包括《專屬天使》《給我你的愛》《非你莫屬》《三國戀》及《千年淚》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然而他的家族飽受遺傳性心臟病的折磨,其姐姐與阿姨均因心臟病離世。
在2007年一次演出時,他在舞臺突發心臟病,被送醫急救并植入了心臟起搏器,此后為了養病TANK逐漸淡出了演藝圈。隨后近20年里,TANK有嘗試復出,但他的心臟功能還是持續惡化,并因長期淤血性肝硬化導致肝功能衰竭。
直至2024年3月,TANK輾轉至浙大二院,經過檢查他被診斷出肥厚型心肌病(HCM)、肝硬化失代償期、心力衰竭等多重嚴重疾病,此時他已出現胸腹水感染、無法站立等終末期癥狀。經過移植中心、綜合ICU、麻醉手術部、全科、放射、超聲等科室專家進行多學科大討論評估,為了解決TANK目前的心肝交互衰竭問題,浙大二院多團隊協作,成功實施了“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
圖2.TANK與浙大二院團隊合照,圖源浙大二院
從TANK發布的長文中,我們了解到他從病情惡化到康復的歷程,他的個人經歷也推動了公眾對HCM的認識。
HCM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病,由于該病有很大風險誘發猝死,是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發生猝死的元兇之一,又被稱為“猝死殺手”。這種疾病的患病率其實并不低,早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普通成人的HCM的患病率達到了0.16%~0.23%(平均1/500),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發現了更多既往普通檢查不能識別或者漏診的HCM表型,因此,估測HCM的患病率可以達到0.5%(1/200)[1]。
HCM的臨床表現差異大,部分患者臨床無癥狀,部分患者出現運動相關的癥狀,如呼吸困難、胸痛、心悸及暈厥等,而部分患者以心臟性猝死(SCD)為首發表現。目前成人HCM患者年病死率為0.5%~1.0%,年輕患者的死因主要是SCD,老年患者的死因主要是HCM相關的心衰和卒中[1]。但若能早期識別,及時進行治療可以大幅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心臟功能,延緩疾病進展,減少疾病死亡。
HCM患者怎樣預防猝死?
鑒于SCD是HCM患者的是首位死亡原因,也是HCM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中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3》《歐洲心臟學會(ESC)心肌病指南2023》等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在初診時就對患者進行SCD風險評估,并且以后每隔1~2或臨床情況出現變化時再次評估。
根據2023年ESC心肌病指南[2],與SCD風險升高相關的7大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非持續性室速(NSVT)、最大左室壁厚、年輕猝死家族史、暈厥、左房徑、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表1)。目前尚無隨機對照試驗證據支持在HCM中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AAD)來預防猝死,指南推薦根據風險分層,對中、高危風險患者進行ICD原發預防植入。
表1. 與SCD風險升高相關的主要臨床特征[2]
HCM診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HCM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多數HCM是一種單基因遺傳性心臟病,大約60%的 HCM患者存在致病基因變異,主要編碼心肌肌小節相關蛋白,包括肌絲、中間絲及細肌絲等。迄今已在至少8個編碼心肌肌小節相關蛋白的基因中發現>1500個與HCM有關的變異[1]。盡管目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經可以識別出很多既往難以確診的病例,但病理機制的不明確和基因變異的復雜仍然增加了HCM診斷的困難。
在HCM的治療上,主要根據是否有癥狀、是否為梗阻性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針對有癥狀的梗阻性HCM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或是侵入式治療方式改善癥狀。治療的經典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鈉通道阻滯劑(丙吡胺、西苯唑啉)[1]。
近年來,HCM藥物治療有了新的進展——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包括Mavacamten和Aficamten:Mavacamten是一種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變構調節劑,可通過抑制肌鈣-肌球蛋白結合,阻止肌橋形成;Aficamten是一種新型選擇性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可減少每個心臟周期中活性肌動蛋白-肌球蛋白交叉橋的數量,從而抑制與肥厚型心肌病相關的心肌過度收縮[1]。
基因治療未來或可成為HCM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而在近期舉辦的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25)上我們也初步窺見了基因治療的可行性,來自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Milind Y Desai博士報告了首款基于AAV9的基因替代療法TN-201的Ib/2a期試驗的初步結果,研究顯示TN-201在治療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初顯療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3]。
參考文獻:
[1]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專科聯盟,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病精準醫學分會"中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3"專家組. 中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3[J]. 中國循環雜志,2023,38(1):1-33.
[2]Arbelo E, Protonotarios A, Gimeno JR, et.al.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myopathi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 44(37): 3503-3626.
[3]https://eppro02.ativ.me/src/EventPilot/php/express/web/planner.php?id=ACC25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