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國壘
約訪 | 愉見財經
小米SU7電動車“智駕”碰撞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令人心痛。這幾天許多評論都在教雷軍如何造車:“生命無價,智駕功能不應分標準版和加強版”、“對造車要有敬畏心”、“莫被流量反噬”、“造車和造手機的方法論完全不同”……
這些評價有無道理?我們該如何回歸常識?雷軍到底該怎樣造車?今晚的“愉見財經”請到高國壘先生分享他的觀點。
【作者簡介】高國壘:上海章和投資董事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職業導師。
以下為高總觀點原文,意見相左的朋友請海涵。
首先聲明,我不是雷軍粉絲,也不是小米汽車或手機用戶。我有一輛特斯拉Model X,偶爾開一下。特斯拉L4級別自動駕駛也已臻于成熟,其L2級別的“智駕”功能更應該是過關的,小米等國產車的智駕功能也應該是符合標準的。
這里想說的常識是:智駕有嚴格的使用規則。
有人說,生命是無價的,小米SU7的智駕功能不應該區分標準版和加強版并給予不同定價。是的,生命是無價的,但安全產品從來都是有價的。而且,如果司機不按規則使用,即使有加強版智駕也可能喪命。
聲明,我惋惜的心情是一樣的,三個如花的姑娘,慘死于車禍是令人痛心的悲劇。越是不想讓更多的悲劇重演,媒體越是要負責任地理性評論。
有人說,小米su7從發出預警到發生碰撞之間時間太短,司機聽到預警后第一反應會驚慌失措,來不及反應。我想,這可能是死亡司機的真實經歷,但卻本不該如此。因為小米su7的用戶手冊和使用智駕前的強制培訓材料里都強調:啟用智駕自適應巡航時需雙手始終放在方向盤上,全程注意路況并對事故負責。系統無法完全替代人類判斷,施工路段、錐桶、臨時標線易干擾傳感器判斷。
換句話說,智駕絕不是讓司機在車上打盹、看手機或者打電話,等系統發出事故警告后才抬頭查看發生了什么。
而根據小米披露的事故車輛運行數據,事故發生前16分鐘,系統對司機發出“輕度分心”警告;事故發生前8分鐘,系統再次對司機發出“請手握方向盤”的警告。
而且,上述對于“智駕”的使用要求不是小米一家的獨創,整個行業的智駕規范基本一樣。國家標準《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也有相關內容。
目前所謂“智駕”,全稱叫“輔助智能駕駛”,只是一個輔助功能,屬于L2級別,與美國舊金山的L4級別自動駕駛出租車,完全是兩個概念。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單價20萬元左右(如前述:生命無價,但安全產品從來都是有價的)。而且即使L4級別自動駕駛也離不開工作人員云端支持。
有人說,su7碰撞后起火燃燒,把矛頭對準su7的電池,嚇得某公司趕緊聲明電池不是自家供應的。我想說的是:
- 首先,目前還沒有確認起火緣自電池質量。
- 其次,沒有高速碰撞就沒有起火燃燒。
- 再次,傳統油車高速碰撞事故中,汽車也有起火風險。
- 再再次,盡管許多車廠采取了安全措施,當前鋰電池劇烈碰撞后仍難以杜絕起火,這是基本的行業現狀。固態電池在探索中,事關技術,也關乎價格(再一次:生命無價,但安全產品是有價的)。
有人說,小米夸大宣傳。我想,如果市場監督部門這樣認定,那小米必須整改;換言之,是否夸大宣傳是有認定標準的。事實是,絕大多數企業的廣告宣傳,都不可能像用戶手冊/產品說明書一樣嚴謹,一樣把重點放在各種風險提示上。小米汽車有用戶手冊,還有智駕功能使用前的強制培訓。不能一出事故,就當作這些東西都不存在吧?廣告和用戶手冊,本來就是商品社會并存的兩個東西,都有積極作用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廢,更不能彼此替代。
“莫被流量反噬”,一句大而無當的空話。可以肯定的是,流量本身不是罪。今時今日,很難找出一家2C的企業,沒有流量卻非常成功。小米手機和汽車能迅速發展起來,與流量不無關系。流量助力銷量,充沛的資金迅速回流,支持小米繼續加大投入做研發和生產,形成良性循環。沒流量沒銷量的“造車新勢力”,恐怕只能等待倒閉吧。
大企業應該接受輿論監督,但輿論監督是否能夠更具理性和建設性?
這場輿論風波,小米一家企業的股價下跌與銷量下滑還是次要的,對創新創業環境的潛在影響可能是更大的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