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歌
聽說梅園紫藤花開了,我很興奮。
前一個多星期,旅游新媒體分會的朋友們拍完了櫻花季,開始拍紫藤花了。我在群里請朋友關注一下梅園紫藤花的花訊并及時通知我。昨天,短視頻大咖安邦給我發了個作品,微信我:梅園紫藤花已經綻放。
于是,今天上午稍晚,我就趕去梅園看花。
我的裝備極其簡單,一只挎包,裝了相機和一瓶蘇打水,天熱,補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相機是一臺輕便的松下微單,配置旅游變焦鏡頭,從前我用單反,但現在卻嫌單反太重了。另有一部配置徠卡鏡頭的手機,此前所用手機配置的是索尼鏡頭,手機的規則是到了時間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不過索尼鏡頭確實不錯,色彩表現相當豐富,而徠卡鏡頭勝在透視感和清晰度。
梅花季的梅園熱火朝天,過了季節就不熱鬧了,停車場里只停了三分之一左右的車輛,公園門口則停著七八輛大巴,應該是旅游團隊。我進入梅園時,入口處僅我一人,兩位檢票員在閑聊。我在紫藤花廊處并不沒有看見那些旅游團隊,想必他們已經跟著導游走馬看景去了,幾百名游客散在擁有近千畝山林的梅園里,轉眼就被遮掩在草木花叢里了。
紫藤花廊在梅園西側,正對著老大門。我走到紫藤花下時,只有三五個游人在此處悠游,大媽大姐拿著自拍桿,擺出各種姿勢,不緊不慢,拍著自己與紫藤花同框的小視頻,努力做出各種可愛或者美麗的表情,有人還喃喃自語地配著旁白,看了一會,我居然沒有找到如蘇州小玳姐一般通俗鄉土的拍客。有兩位大爺溜達過來,先后請我拍攝他們與紫藤花和那塊梅園石碑的留影,我照例幫每人拍三張,大爺們都很滿意,一位大爺還鄭重道謝,并且當面點贊我:你拍得真好!
我想拍下紫藤花廊的全景,但一位大姐卻延遲了我很久。她端坐在梅園的石碑旁,后背對著老大門,坐了很久,如老尼姑入定,不動不搖。如果是位窈窕淑女,攝入鏡頭,想必也會很不錯,可惜這位大姐胖大背寬,非常肥大的一坨,讓我的“鈦金眼”非常嫌棄。直到一群春游踏青的小朋友前來,并在聚集在梅園石碑周圍拍集體照,嘰嘰喳喳一通,才逼走了這位影響我鏡頭的大姐。
梅園的紫藤花廊以梅園石碑為中心,中間是一個圓廊,南面和北面各是一條直廊,南北直廊兩側各長著幾棵蒼勁虬曲老藤,老藤的枝干盤旋而上,覆蓋了直廊,并在圓廊處匯合覆蓋,形成了完美的花廊。仰首而望,紫藤花綻放,下垂,在微風中輕輕搖晃,花葉間有白云藍天高高在上,數量眾多的金色小蜂輕盈地飛曳,給人一種生機靈動的美感。而整個紫藤花廊呈現一片燦爛而低調的淡紫色,像一條紫龍在空中輕舞盤旋,如幻如夢,在流溢,在嬉笑,在勃勃地生長,而深深淺淺的紫,飛曳小蜂的金,在陽光下泛著點點的光,挑逗著我的眼睛和心神。
梅園的這個紫藤花廊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幾棵紫藤是榮德生先生手植,已有百年歷史,它們是梅園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梅園歷史的見證者。這些年,我關注并研究了梅園,因為從梅園的建設和景點入手的研究已經很多,我從文化和美學的視角切入,企望尋找并明確梅園在中國近代旅游上的歷史文化地位和價值,而這幾棵紫藤以及花廊,就是梅園文化美學的時代性標記之一。
紫藤是中國傳統園林和宅院的常用植物,李白有《紫藤樹》詠嘆:“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王世貞的《紫藤花歌》唱曰:“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陰。南國紅蕉將比貌,西陵松柏結同心。裁霞綴綺光相亂,剪雨縈煙態轉深。紫雪豐庭長不掃,閑拋簪組對清吟。”在民間紫藤花被寓意長壽和吉祥,它纏繞生長的特性,被視為生命力頑強、生生不息的象征。榮德生先生親手種下了這些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紫藤,卻修建了一個西洋風格的花廊,作為進入梅園的步道,其美學風格體現的是如此昭然明白,把這座園林的現代工商氣質充分張揚在所有來客的眼前。[1]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策劃主編過一套青少年世界文學名著導讀,并請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作了序言,當時張先生正在我工作的學院暫住,記得張先生是大大點贊了這套書的。書中收錄了宗璞的散文《紫藤蘿瀑布》。閑坐在紫藤花下,我就想起了這篇散文。綻放的紫藤花被宗璞形容成一條從空中垂下的輝煌的淡紫色的瀑布,“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住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想起作家這些精彩的文字,我就忍不住引來替代自己的講述,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2]一邊喝著青檸味蘇打水,我也很努力地辨識空氣中那紫色的芳香,可惜,花廊太高,紫藤花離人有點遠,我只感覺到了那些紫色靈動的勃勃生機。
陽光漸次升至頭頂,覺得要去吃碗開原寺素面了。走過洗心泉時,居然看見一位女士安靜地坐在泉邊,她是在洗心嗎?
江南一帶的紫藤花季比較長,一般在4月初開放,花期大約30天左右,最精彩的是4月中旬至下旬。回家后,匆匆寫了這篇文字,我想用這句話結尾:春天的梅園不僅有梅花季,還有紫藤花季。但相比上海嘉定紫藤園的熱鬧喧囂,梅園的紫藤花廊確實稍顯清冷,尚需要進一步打開。
[1]工商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進取,開拓,百折不撓。
[2]崔顥作《黃鶴樓》,其中有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到黃鶴樓見崔顥詩,題此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本文配圖均為手機拍攝
作者簡介
吳歌,文史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研究員,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劃,無錫榮德生企業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正在努力成為一名有文化有情懷的吃貨和文史寫手。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