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生活,真是個讓人既懷念又感慨的年代。那時候的中國,跟現(xiàn)在比起來,物質(zhì)條件差得遠,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精神上好像比現(xiàn)在還豐富點。
國營工廠是那個時候社會的中流砥柱,工人們靠著它吃飯、生活,甚至覺得自己特有面子;而萬元戶呢,簡直就是村里城里的大明星,誰見了都得高看一眼。
那是個轉型的年代,從計劃經(jīng)濟慢慢走向市場經(jīng)濟,生活里到處都能感覺到變化的味道。
我就從國營工廠、萬元戶和平常老百姓的日子這幾個角度,聊聊80年代到底是個啥樣,順便說說自己的看法。
先說國營工廠吧,那時候這可是國家的命根子,也是好多人生活的依靠。80年代初,中國工業(yè)化正使勁往前趕,國營工廠就是主力軍。
像鞍山鋼鐵公司這樣的地方,年產(chǎn)鋼材能到500萬噸以上,直接關系到國家建橋修路、出口換外匯的大事。
工人們在里面干活,工資不算高,一個月也就40到60塊錢,但穩(wěn)定啊,還有糧票、布票這些補貼,日子過得下去。
工廠還不光是干活的地方,里頭有宿舍、食堂、醫(yī)務室,甚至還有托兒所,簡直是個小社會。
像上海的江灣機器廠,工人早上到崗,中午吃飯,晚上回宿舍,孩子還能在廠里的小學上學,生活全跟工廠綁在一起。
那時候找工作,能進國營工廠絕對是件讓人羨慕的事,大家都管這叫“鐵飯碗”,端上就丟不了。
福利也不錯,尤其是跟當時的社會條件比起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工人,新婚能分到一間小屋,雖然就十來平米,但夠用了。
退休了,孩子還能接班進廠,這種制度在80年代特別常見。全國那時候國營企業(yè)的工人加起來有7000多萬,撐起了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工廠還不光管吃住,周末放個電影、搞個技能比賽啥的,生活挺有意思。
哈爾濱鍋爐廠就建了個工人俱樂部,有乒乓球臺、圖書室,忙完活還能放松一下。這種日子,雖然累,但大家覺得值,因為工廠不只是工作的地方,還是歸屬感來源。
不過到了80年代后期,情況有點變了。改革開放一來,市場經(jīng)濟開始沖擊這些老工廠。像廣州造紙廠這樣的,設備老舊,效率跟不上,民營企業(yè)一崛起,訂單就少了。
工人雖然還在干,但心里多少有點不安。我覺得這挺正常的,時代在變,國營工廠那種大包大攬的模式肯定得調(diào)整。
它的作用在80年代是真不小,工業(yè)化能起來全靠它,但后來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工廠慢慢淡出舞臺也很自然。
現(xiàn)在想想,那時候的國營工廠不光是經(jīng)濟支柱,還有種團結奮斗的精神在里頭,挺值得懷念的。
再說說萬元戶,這可是80年代的新鮮事。改革開放剛開始,政策一放開,有些人就抓住機會富起來了。
萬元戶聽著是“萬塊錢”,但在當時這數(shù)字多夸張啊,普通工人一年也就幾百塊,萬元戶等于人家十年的收入。
那時候萬元戶咋富起來的呢?大多是靠腦子活、手腳勤。比如浙江溫州,好多人做紐扣、打火機這些小生意,成本低市場需求大,干好了真能賺不少。
1984年,溫州個體經(jīng)濟產(chǎn)值占全市工業(yè)的三分之一,好多家庭就這么成了萬元戶。
廣東那邊也有靠五金、海鮮生意發(fā)家的,福建晉江還有人靠加工衣服鞋子賺了大錢。這些人沒啥背景,就是敢闖敢干,趕上了好時候。
萬元戶的生活跟普通人比,差別真挺大。住的房子好點,可能蓋個兩層小樓,里頭有木地板、玻璃窗,比別人家土坯房強多了。
吃的也不一樣,雞鴨魚肉隨便上桌,水果都能買到蘋果香蕉,普通人家一年到頭也就吃點白菜蘿卜。
穿的衣服也講究,呢子大衣、運動鞋這些時髦玩意兒,他們先用上了。上海1985年的數(shù)據(jù)說,萬元戶家里有彩電的比例到30%,普通人家才5%不到。
東西多了,生活自然就舒服點。不過他們也不全是悶聲發(fā)財,有些人還挺大方,比如山東臨沂有個萬元戶買了拖拉機,自己用完還借給鄰居,村里人都挺感激。
當然,萬元戶也有惹人煩的時候。有些人賺錢路子不正,比如河南有個家伙做劣質(zhì)化肥,害得莊稼減產(chǎn),鄉(xiāng)親們意見特別大。
還有些人太高調(diào)了,婚禮擺幾十桌、鞭炮放一天,搞得別人眼紅又壓力大。我覺得吧,萬元戶的出現(xiàn)是好事,說明政策活了,大家有機會靠自己改變生活。
但這也提醒我們,發(fā)財?shù)弥v良心,不然錢再多也沒人看得起。
80年代的萬元戶,其實是中國經(jīng)濟起飛的信號,到1988年全國個體戶都1200萬了,他們帶頭闖市場,后面的人跟著學,經(jīng)濟才越來越活。
最后聊聊普通人的日子,那時候日子苦是苦,但也有樂趣。80年代物資少,買啥都得去供銷社排隊,醬油自己帶瓶子裝,糖用紙包著賣,布料還得拿木尺量。
排隊時候大家聊聊天,鄰里關系特別近。孩子放學沒啥電子產(chǎn)品玩,跳房子、滾鐵環(huán)這些游戲就夠開心了。
農(nóng)村小孩還得干活,割草喂豬、打水燒飯,城市小孩就在胡同里跑。娛樂少,露天電影就成大事了,一個月看一兩次,搬磚頭當?shù)首幼础兜氐缿?zhàn)》,看完還模仿著玩半天。
過節(jié)的時候最熱鬧。春節(jié)蒸饅頭、炸丸子,孩子拜年能拿點硬幣,元宵節(jié)猜燈謎換糖吃,國慶節(jié)街上全是紅旗。
結婚也不鋪張,新郎騎自行車接新娘,擺幾桌菜就行了。喪事就莊重些,鄰居都來幫忙,送點饅頭紙錢啥的。
這些事看著簡單,但人情味特別濃。我覺得80年代的日子雖然窮,日子過得踏實,大家互相幫襯,社區(qū)感特別強。現(xiàn)在生活好了,但那種鄰里間的溫暖反倒少了點。
總的來說,80年代的生活啥樣呢?國營工廠是支柱,穩(wěn)定又讓人有盼頭;萬元戶是亮點,帶著大家往富日子奔;普通人雖然苦,但日子有煙火氣,精神上不空虛。
那是個充滿變化的年代,從計劃到市場,從窮到有點富,社會一直在往前走。我個人覺得,那時候的人苦中作樂的精神挺值得學的,現(xiàn)在條件好了,反而容易忘了努力的意義。
帶著對80年代的回憶,咱們還得往前看,畢竟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不是等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