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真正能成功的企業,應該是技術和創新驅動的企業。2025年是中國企業繼續修煉、繼續提升的一年。
01
唯有樂觀者前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近幾年來在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包括股市、樓市等各方面的一個最強的刺激計劃。
實際上所有的宏觀政策——金融的、產業的,最終想落實,都要激發全社會的響應,特別是企業家的信心。如果沒有一個企業的積極行動,經濟就不可能快速恢復。所以說企業本身是有很大責任的,也是很光榮的。
現在看起來,這個信心還在恢復中。我一直覺得,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往往是那些富有激情、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的企業家更能獲得成功。
悲觀好像顯得比較深刻、比較有智慧、有邏輯,但是悲觀不能改變世界,只有樂觀、積極、行動、有方案、有計劃,這才是企業家精神,也是對社會有貢獻、有改變的一種作為。
因此,我今天就要說一些樂觀的——雖然樂觀但不是沒有道理的話,在經濟增長相對放緩的過程中,從企業家的視角來看,應該看到一些什么樣的機會?應該秉持一種怎樣的樂觀?
02
中國企業需要挑戰新的發展模式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未來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是根據今天的國際環境、地緣政治環境,以及國內的經濟政策所調整生成的。
第一,中國企業會變成真正的、最國際化的投資者。
這是過去不敢想象的,但今天正在慢慢形成這么一種局面。2023年、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的金額已經基本接近。
什么意思呢?過去中國的出口,中國對世界商品的交換主要就是靠賣東西,現在好像不是了,為什么呢?因為賣東西變得越來越難,那怎么辦呢?
通過對外投資、對外建立生產和服務型的企業來繼續發展自己的企業,同時帶動中國的出口和商品的國際交換。
這個商業模式過去沒人做過,如果這個模式可以發展起來,繼續帶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連接,就會形成一個中國企業自身的全球式經營模式。
今天我們在場的很多企業家已經形成這個模式了,所以中國未來會成為很大的對外投資國。
第二,中國企業發展有了更多有合作潛力、能夠友好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很多新型合作模式。
這個模式既有地緣等方面的共同點,又有商業模式的互補點,中國企業的技術、產品、市場優勢都能發揮出來,這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占了全球總人口的50%以上,又給中國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方式,這也是中國企業正在探索,以及可以探索的發展機會。
第三,繼成為制造業大國以后,中國接下來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大國。
我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主持了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組,對這一點體會很深。提到中國目前發展中的不足,外國人都能說出很多,但是一說到可持續發展,說到遏制所謂全球氣候變暖,說到新能源、電動車、光伏,他們就不說話了,幾乎每個人都承認中國目前在這個行業上是發展最好、引領世界的。
這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標,這個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追求新的能源,追求自然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也是共同的。
到今天,中國自身能源供應占比接近30%,在全球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供應中,占了70%~80%,也實現了技術領先。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電動車有多卷,競爭多強,全球市場上,大家對中國的電動車發展都很羨慕,甚至敬佩,中國很有可能在這個產業里實現對全球的引領和貢獻,這是新的發展模式。
還有一點最重要,過去幾年,西方世界對中國企業采取了很多制裁和封鎖措施,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領會到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科技創新必須要靠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理念轉變。
這幾年,中國企業的研發效率不斷提高,研發費用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增長,總投入大概已經超過美國的60%了,還在繼續追趕,中國未來會成為一個研發大國。
這是現在就能看到的可能性。我最近走訪了很多企業,每次都被企業家們真正的投入研發、投入創造所感動。很多新技術都已經在運用之中,這是中國企業家推動企業進步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最主要的一個推動力。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過去走了彎路,起步晚了、走得慢了,但如今正在迎頭趕上,我預計在未來十年,這些企業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這么一種環境下,在國家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中國企業正在創立一個新的全球商業模式,不斷培育孵化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技術、研發創新,正在走出一條逆境中發展的路子。
03
中國企業要樹立“技術立企”的思維
在我看來,目前中央政策在創新研發層面的支持力度已經很大了,而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對此有個更深的認識、更快的反應。
過去幾十年,真正能在思維上做到以技術立企的中國企業,說實話不多,大多數企業都是因為一個商機、一個窗口來做生意,而不是依靠長期的研發、技術積累來發展。企業成長依賴的都是短期的盈利驅動,在發展過程中犧牲質量擴大規模的欲望很強,總認為可以先做大規模,把競爭對手打死,然后再盈利,可沒想到對手也這么想,所以形成一場消耗戰、持久戰。現在我們管這個叫“內卷”。
我倒覺得“內卷”也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沒有那么可怕,最終也會催生進化,催生出更好的產品、更好的公司出來。
因為企業要創新、要轉型,從來不是一個能夠通過政策教育的問題,只能通過市場來解決,就拿現在的狀況來看,對外出口減少,內需動力不足,自然就會帶來一些行業所謂的“產能過剩”,這就是當下市場競爭帶來的一種形勢。形勢比人強,企業家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怎么做,環境變了,他就一定會找到新環境下的生存模式。
比如當時中化(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轉型,提出“科學至上”的戰略理念,這不是什么先知先覺,實在是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如果還只是延續傳統產業,繼續做一般基礎化學品,而不投入到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上,企業肯定就發展不下去了,所以我們當時才堅定地把研發變成戰略、變成主業,沒有研發創新不投資、不擴產、不并購。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現在也正是處于這樣一個不轉不行的關口。中國企業要做的,不再是規模制勝的競爭策略,而應該真正找到市場的新需求,去研發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真正實現供給端升級。用幾年時間去探討、琢磨透一個技術、做透一個產品,而不是去做一些表面創新——把瓶子包裝換了,就叫創新?過去線下、今天直播,就叫創新?
所以,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對商業模式、商業本質的認識,我覺得還要再加深——不能只看到表面,而不見根本,這樣的話,不管對產業也好,對組織也好,都能比別人多想一點、多走一步。
領導者認識得深刻,團隊也會理解得深刻,知道目標在哪、問題在哪,知道如何實現目標、克服挑戰,遇到困難也不會怕,這就是一種思維的進步。思維進步了,行為進步就更可預期、更有力量。
2024年很多人都在提胖東來,說做得多么好,實際上這就是商業的本質。好企業本來就應該做好產品、做好客戶、做好成本、做好服務、照顧好員工,只不過是以前很多企業沒有這樣做。現在胖東來引發大家這么多的關注,我覺得是一件好事,相信胖東來現象可能不光能引領零售業,對其他行業也會產生影響。
對于企業來說,內因改變要遠遠大于外部機會——永遠都是這樣,摧毀企業的從來都不是外部的環境,都是企業內部的問題。外部的周期是不斷進行、不斷循環的,對所有人幾乎都是公平的,企業只有自己把握住,才能生存得更好,不要說外部環境不好了,我就不好了,那是自己沒做好。
未來真正能成功的企業,應該是技術和創新驅動的企業。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已經有這個認識了,認識本身就是有成本的。
當然,轉型也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涉及到整個認知和組織的改變,組織的戰略方向、組織目標、組織結構都要變,要投入時間、毅力、決心——一個都不能少,而且組織上上下下要達成共識,這樣優秀的企業才會生存下來。
2025年是中國企業繼續修煉、繼續提升的一年。在這種環境下,在國家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中國企業正在創立一個新的全球商業模式,不斷培育孵化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技術、研發創新,走出一條逆境中發展的路子。預計在未來10年,這些真正能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作出改變的中國企業,也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錯過我們的每一篇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