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蒸騰的廣州科大中醫醫院診室里,一縷艾香裹挾著紫銅罐特有的金屬氣息。龍炬醫師將一枚三棱針在酒精燈上輕輕一燎,精準刺入患者腰陽關穴,隨即扣上溫熱的竹罐。這番行云流水的操作,正是"罐針判官"三十載臨床功力的凝練。
一、罐針合璧的玄妙之境
診臺上排列的紫銅罐泛著溫潤光澤,龍炬輕撫罐沿:"古人以砭石為針,以獸角為罐,今人用不銹鋼針與玻璃罐,變的是器物,不變的是對經絡的敬畏。"他獨創的"三焦引氣罐法",通過在任督二脈特定穴位施罐,能令阻滯的氣血如春溪破冰般暢行。
面對頑固性面癱患者,龍炬的銀針在翳風穴輕顫如蝶,配合面部走罐形成的負壓渦流,使癱瘓的肌肉群重獲生機。"針如細雨潤經脈,罐似驚雷蕩瘀濁",這句他自創的口訣,道破了罐針協同作用的精髓。
二、辯證施治的活水之源
診室墻上懸掛的《黃帝內經》摘錄被摩挲得紙角微卷。"上醫治未病,先要讀懂身體發出的五個預警信號。"龍炬把脈時習慣觀察患者指甲的月痕,他認為這比舌診更能直觀反映氣血盈虧。有位慢性咳嗽患者輾轉求醫未果,經他診斷為"肝火犯肺",三劑丹梔逍遙散配合罐針治療便豁然而愈。
在治療頑固性頸椎病時,龍炬會特意觸診患者耳后風池穴:"此處若現結節,提示膽經郁熱,當先疏肝利膽再治頸項。"這種"見頸不止頸"的辯證思維,往往能斬斷病根。
三、懸壺濟世的仁者之心
診案上那套祖傳的梅花針,針柄處已磨出包漿。龍炬每周堅持在社區開展"罐針體驗日",手把手教街坊辨認常見穴位。他辦公室的抽屜里珍藏著一疊泛黃病歷,記錄著1998年抗洪救災時為官兵施治的案例,那些因涉水引發的痹癥,正是罐針療法大顯身手的戰場。
"真正的醫道不在古籍善本里,而在患者的脈息之間。"龍炬正著手將臨床經驗編撰成《罐針辨證精要》,書中特別強調"四時罐法":春取風門疏肝氣,夏刺心俞清暑熱,秋灸肺俞潤燥邪,冬溫命門藏真元。
暮色漸濃,診室里的銅罐仍在氤氳藥香。龍炬擦拭著陪伴多年的針具,窗外的木棉花飄落案頭,恰似一個個未完待續的生命故事。這位罐針判官的辯證之道,仍在經絡交錯的人體山河間,續寫著新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