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大哥”:從戰場到友誼塔的傳承
在朝鮮人民眼中,中國不光是隔著鴨綠江的鄰居,更是曾經一起扛過槍、流過血的鐵桿戰友。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的炮火剛在半島燃起,志愿軍第38軍113師就接到命令,要在深秋那刺骨的寒風里,拼了命地往前沖。他們從清晨跑到深夜,腳底下沒停過,一口氣奔襲了145華里。
那時候,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正開著坦克和卡車,浩浩蕩蕩往南撤,可誰也沒想到,這群靠雙腿跑的中國兵居然硬生生超過了他們。最終,志愿軍搶占了三所里這個關鍵位置,直接把美軍的退路給掐斷了。這場仗打得太漂亮,后來在平壤的朝鮮戰爭紀念館里,專門有個立體沙盤,把這一仗的過程一遍遍重現。
那場戰爭里,彭德懷元帥站在硝煙彌漫的指揮部里,甩下了一句話:“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边@話鏗鏘有力,后來被平壤人鄭重其事地刻在了友誼塔的漢白玉基座上。
那塔就立在牡丹峰腳下,白色的基座在陽光下閃著光,上面的字一筆一畫都刻得工整。每年有不少朝鮮人來這兒參觀,塔周圍還種著松樹。友誼塔建成于1959年,專門紀念中國志愿軍的犧牲,塔身上還有浮雕,刻著兩國士兵并肩作戰的場景。
時間一下子跳到2018年,朝鮮的《勞動新聞》出了一篇特稿,頭條就是夸中國。那是北京奧運會十周年,文章里特意提到開幕式上那個“活字印刷”表演——幾百個演員推著巨大的方塊,整齊劃一地拼出漢字,最后還升起一個“和”字。
報紙上說這是“五千年文明的現代覺醒”,字里行間透著對中國文化的敬佩。那篇特稿還細數了中國從古代印刷術到現代科技的傳承,篇幅不短,足足占了兩版,連帶著配了幾張奧運會的照片。
鴨綠江邊上,惠山口岸每天都有貨車來回跑,車上裝的多是中國產的布料、電器,還有大米和面粉。朝鮮這邊運過去的也有木材和海產品,江面上船來船往,喇叭聲不時響起。到了平壤街頭,仔細一看,能瞧見不少“Made in China”的影子——從商店貨架上的暖水瓶,到建筑工地上的鋼筋,東西雖不起眼,卻實實在在融進了朝鮮人的日子。
“美國大魔頭”:陰影下的對峙與現實
美國在朝鮮的認知中始終帶著歷史的沉重痕跡。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戰爭的炮火暫時停息,但這并未抹去朝鮮對美國的敵意。67年后的2020年,每到6月25日“朝鮮戰爭紀念日”,朝鮮中央電視臺都會準時播放《普韋布洛號事件》的紀錄片。
這件事發生在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偵察船“普韋布洛號”在元山港外海執行任務時,突然被朝鮮人民軍的快艇團團圍住。朝鮮方面出動了4艘魚雷艇和2架米格-21戰斗機,強行登船后將83名美軍船員扣押。
那天的戰斗短暫卻激烈,美方1人死亡,朝鮮則宣稱這是對“帝國主義挑釁”的勝利。船上被繳獲的KL-47密碼機殘件,后來被送到了平壤的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至今仍擺在玻璃展柜里,旁邊配著詳細的說明牌,記錄著當年的扣押經過。
平壤的地鐵系統里,這種對美國的態度隨處可見。1973年開通的榮光站和凱旋站,站臺上掛著大幅的《抗擊美帝宣傳畫》。這些畫有些是1950年代的老作品,畫風帶著濃濃的蘇聯風格,內容多是朝鮮士兵擊落美軍飛機的場景,顏色雖有些褪去,卻從未被替換。
2010年代地鐵翻新時,政府特意保留了這些宣傳畫,旁邊還加了新的標牌,寫著“勿忘國恥”之類的話。每年6月和7月,地鐵里還會播放抗美歌曲,喇叭里傳出的旋律在站臺回蕩,提醒人們戰爭的記憶從未遠去。
朝鮮對美國的看法并非只有對抗。2019年,朝鮮外務省發布了一份《國家力量發展報告》,其中提到美國半導體產業占據全球47%的市場份額。報告用數據說話,列出了美國在芯片設計和生產上的具體優勢,比如英特爾和AMD的年產量,還提到硅谷的研發投入高達數百億美元。這份報告在平壤的政府部門傳閱時,頁邊還被標注了重點,顯示出朝鮮對美國科技實力的關注。
“俄羅斯老朋友”:從清津港到克里米亞的回聲
1953年7月朝鮮戰爭剛?;?,硝煙還沒散盡,蘇聯就派了幾百號專家,扛著成箱的圖紙和設備,直奔清津港。這地方在戰爭里被炸得稀巴爛,碼頭塌了一半,倉庫只剩幾堵破墻。蘇聯人一來就忙開了,從1954年到1958年,整整四年,他們在這兒蓋了12座大廠房。
這些廠房專門用來生產水泥和鋼材,里面裝的老式柴油機一開動,轟隆隆的聲音老遠都能聽見,震得地皮都跟著抖。1955年,第一批水泥從這兒運出去,堆成垛碼在港口,朝鮮工人用鐵鍬鏟著裝車,旁邊還有蘇聯技術員拿本子記數據。到1960年代,清津港的年吞吐量硬是回到了戰前的水平,船來船往又熱鬧起來。
蘇聯專家走的時候,留下一摞厚厚的技術手冊,俄語和朝鮮語對照著寫,紙都泛黃了,后來被存在檔案室里。如今,這些廠房還在羅先經濟特區干活,2010年代中期,俄羅斯開始往這兒運液化天然氣。大貨輪靠在碼頭,船身上刷著“西伯利亞能源”的白字,掛著俄聯邦的旗,卸貨時朝鮮工人忙著接管子,氣味有點刺鼻,機器聲嗡嗡響個不停。
到了2014年,烏克蘭那邊鬧得不可開交,朝鮮外務省冷不丁跳出來表了個態。3月17日,他們發了一份聲明,明確支持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主張。這文件用俄語和朝鮮語一塊兒印出來,措辭硬邦邦的,說什么“帝國主義干涉他國內政”是不能容忍的。第二天,《勞動新聞》頭版登了全文,旁邊還印了張克里米亞的地圖,黑白印刷,邊界線畫得粗粗的。
回頭看,蘇聯那會兒就沒少幫朝鮮。1950年代,蘇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往朝鮮運了上千噸鋼材,車皮一節節裝滿,哐當哐當開過邊境。1956年,他們又送來一批DT-54拖拉機,鐵家伙噴著黑煙,朝鮮農民開著它們在咸鏡北道的荒地上翻土,一天能干幾十畝。那幾年,蘇聯還送了幾百臺機床,型號老舊但耐用,平壤的工廠靠這些機器造出了第一批鋼板和零件,工業才算站穩腳跟。
如今,俄羅斯不比當年蘇聯那么風光,可跟朝鮮的聯系還是沒丟。2018年,俄羅斯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發了5萬多噸小麥過來,貨輪在海上漂了幾天,到了羅津港靠岸。卸貨那天,朝鮮工人排成兩隊,用傳送帶一袋袋往下接,小麥堆在碼頭邊,麻袋上印著俄文標識。
這批小麥后來分到各地,朝鮮的糧庫里多了點存貨。那幾年,俄羅斯還陸陸續續送了柴油和化肥,量不算大,但回回都送到。2019年,羅先特區的港口又接了俄羅斯的天然氣船,管線接上后,氣壓表指針跳個不停,工人忙著檢查閥門。
“德國黑馬”:冷戰機床與歡樂頌的意外緣分
德國能進入朝鮮的強國名單,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背后有冷戰時期留下的扎實基礎。在開城工業園區,1980年代東德制造的精密機床至今還在運轉。這些機床是東德在1970年代末通過技術援助項目運來的,型號多是WMW的銑床和車床,機械臂上刻著“Made in GDR”的銘牌,字體是那種老式的哥特體。
2003年開城園區啟動時,這些機床被重新啟用,朝鮮技術員學會了用它們加工零件,生產紡織設備和小型機械。2010年代中期,園區接待外國訪客時,技術員會特意打開一臺機床,展示它切削鋼板的精準度,切口平滑得能照出人影。
2015年,朝鮮牡丹峰樂團在平壤演出時,改編了貝多芬的《歡樂頌》。這次演出保留了德文原版歌詞,樂團的40多名成員穿著黑色禮服,伴著管弦樂齊聲唱出“Freude, sch?ner G?tterfunken”。這場演出通過朝鮮中央電視臺播出,節目單上還印了德文歌詞的翻譯,足足兩頁紙。
到了2019年,平壤國際商品展覽會上,朝鮮推出自主研發的“黎明”牌轎車,展臺上的樣車漆成深藍色,發動機蓋打開時,技術人員指著里面的零件說,這技術來自兩德統一前奔馳公司與平壤汽車廠的合作。
1980年代末,奔馳曾向朝鮮提供過部分發動機設計圖紙,平壤汽車廠用這些技術生產了第一批卡車,后來才改進了轎車生產線。這種聯系讓德國在朝鮮的地位獨樹一幟,既有東德的歷史淵源,也有統一后技術實力的延續。
參考資料:[1]韓琛.“兄弟之邦”:現代中國的朝鮮想象[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24(1):106-1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