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領域,又有技術成果破圈了!
近日,一項 的生物制造技術經央視新聞報告后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全網獲得了近千萬熱度。
主流媒體贊揚其對解決人血清白蛋白進口依賴、降低醫療成本的重大意義;網友也認可其醫療價值和環保優勢,認為 “農田變藥廠” 是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該剪輯片段出自央視新聞《科技推動力·未來產業》欄目,這也是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點名后,生物制造首次以省份的形式亮相頂流官媒。
而在這一 總時長超12分鐘的節目中,不僅介紹了多家湖北的生物制造企業,更站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的角度介紹了不少技術成果。
湖北作為我國中部 腹地,在生物制造產業上有哪些成果和優勢,又是如何競逐合成生物產業新藍海的呢?
稻米造血、藻類造影、3年轉化200項!
節目首先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藻類基因合成超聲造影劑。
利用部分藻類可以漂浮的特性,該團隊在藻細胞中進行合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改造,從而研發出具有不同屬性的超聲造影劑。
與傳統化學造影劑相比,該產品最小的氣囊可達40-50納米,能跨越腦血屏障,該產品即將走向成果轉化階段。
火出圈的“稻米造血”則是來自于禾元生物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HY100,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進入新藥審批流程,年產百萬支工廠已建成,年產1200萬支生產基地建設中,預計明年投產。
節目還介紹了作為上游企業的植物基因設計公司佰遠生物,作為全國最大的植物制造研發工廠,該企業可以將效率提升20-50倍,每年可操作基因3-4萬個;未來計劃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植物基因庫。
而湖北大學作為科研成果轉化的代表也在節目中被提及,包括其已取得成果的秸稈生產航空燃油(五噸秸稈生產一噸乙醇)項目在內,該校三年內已累計落地了超200項成果轉化項目,其中孵化了企業近16家。
節目透露,圍繞生物制造這一未來產業,湖北省科技廳已梳理了完整的產業鏈創新圖譜,力求在“十五五”前全部解決清單問題。
劍指700億 武漢+宜昌雙引擎
從政策層面看,湖北對生物制造產業的押注算不上早。
直到2024年6月《湖北省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的出臺,生物制造才作為未來產業重點工程之一被首次提及。
但站在產業視角,正如央視節目中所呈現的,湖北擁有相當扎實的基礎研發能力與產業基礎。
尤其是在特種酶和食品發酵領域,嘉必優、安琪酵母、瀚海新酶等“隱形冠軍”和鏈主企業已培育出了極佳的產業土壤。
在具體的產業布局上,湖北呈現出了“由下到上”的態勢,其中武漢的光谷生物城為龍頭。
作為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這里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精準診療、智慧醫療、生物服務等領域。
由嘉必優募投的武漢合成生物創新中心、專注于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的前沿生物技術產業園均位于武漢光谷。
而根據武漢經信發布數據,目前武漢市生物制造產業核心企業約70戶,預計今年產業核心規模將保持兩位數增長,突破200億。
而三峽之畔的宜昌,則坐落著湖北的首個合成生物產業園“湖北合成生物產業園”,該地早早喊出了到2035年培育形成500億元產業集群的口號。
劍指“中國微生物第一城”,這里正逐步形成一條以酵母生產為起點,涉及發酵原料、生物制造到產品應用的合成生物產業鏈。
目前已形成了以安琪酵母、安琪酶制、美琪健康、微琪生物為主要環節的產業鏈條。
除此之外,湖北荊門也成立了成立中國農谷(屈家嶺)合成生物未來食品產業發展聯盟,成員包括耗材巨頭威高集團、華潤三九旗下華潤圣海、湖北肽益等知名科研機構和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