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含有“關稅附加費”的賬單引發了美國網民的激烈討論。
美國社交媒體論壇相關討論頁面
據發出截圖的美國網民介紹,這張電子賬單是一個美國母親給孩子購買夏裝留下的。賬單顯示,這些衣服打折后總價為411.71美元,其中包含了一筆44.09美元的費用,項目名稱為“關稅附加費”。
這位母親查詢發現,這筆費用是服裝零售商根據產品各部分的生產地區,乘以美國政府對各國加征的關稅稅率計算出來的一筆費用,零售商將這些成本命名為“關稅附加費”后轉移給了美國消費者。
而據路透社、美國“石英”新聞網等媒體報道,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已經或者正準備采取相同的做法,將自己承受的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受到上面這位美國女子的啟發,許多美國網民自發掀起了一場“關稅附加費大對賬”,他們紛紛曬出自己購物賬單里關稅附加費的數字,許多人都抱怨這筆費用占總消費的比例實在太高了。
一名在購物平臺有VIP權益的網民吐槽說,他這筆89.95美元的購物清單包含了6.12美元的關稅附加費,這筆錢還不能享受平臺的“先用后付”權益,導致他必須立刻支付,這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
還有一些聰明的網友則分析起了大家曬出的賬單,并借助關稅附加費占總消費的比例推算這些產品背后可能采用了哪些地區生產的零部件。
從計算結果和網友查到的信息看,“中國制造”對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實在太重要了。自從賬單有了關稅附加費這一項后,他們可以非常清晰、量化地看到自己為加征關稅支付的“代價”到底有多高。
盡管支付關稅附加費的過程并不愉快,但許多美國網民都對單列這項費用的賬單表示歡迎。還有人建議關稅附加費改名叫“美國加征的關稅附加費”,讓美國消費者看清楚這個成本到底是因為誰產生的。
梁由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