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猛”與“牛”哪個先來?
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原創
作 者 | 有 叔
微信ID | yds_sh
近期剛發布了2024年財報的蒙牛乳業,牛不起來了。
去年3月高飛成為蒙牛乳業第六代掌門人,這張首份年度成績單顯示,蒙牛乳業2024年全年營收886.75億元,同比下滑10.1%;歸母凈利潤僅有1.05億元,較上年暴跌97.8%。要知道,2021年和2022年,蒙牛的凈利潤都在50億元以上,即便2023年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也只有個位數。這么慘淡的一份財報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大舉并購的戰略資產,成了“商譽黑洞”
從財報來看,蒙牛凈利潤暴跌的直接原因是子公司貝拉米和聯營公司現代牧業的巨額減值。其中,貝拉米因為2024年業績未達預期,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39.81億元;現代牧業則因虧損拖累蒙牛8.27億元。這兩項減值總計占凈利潤下滑的90%以上,成為蒙牛今年財報中的主要“雷區”。
此時的爆雷主要源自蒙牛近些年來的并購戰略。2017年蒙牛曾野心勃勃放出狠話,希望在2020年達到1000億的銷售額和市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舉并購成了最有效的戰略手段:2013年,并購了雅士利,收購金額124億港元;2013年和2017年,多次收購現代牧業股份,合計斥資超50億港元;2019年,收購貝拉米,投資金額71億元;2020年,收購妙可藍多,合計金額超過30億元。
在財報中被一次性計提減值39.81億元的貝拉米(Bellamy's Organic),是成立于2004年的澳大利亞知名有機嬰幼兒食品品牌,主營有機奶粉、輔食等高端母嬰產品。它以“有機認證”“無添加”作為核心賣點,曾憑借跨境代購在中國市場風靡一時。
2019年,時任蒙牛總裁盧敏放十分看好貝拉米,他認為蒙牛奶粉業務長期薄弱,營收占比過低,如果能夠收購貝拉米,將有效彌補蒙牛業務短板,幫助其搶占高端有機奶粉市場。另外,貝拉米作為澳大利亞上市公司,蒙牛能夠將其收購的話,貝拉米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供應鏈等優質資產,將為蒙牛在澳洲和東南亞市場的拓展提供巨大支撐。彼時蒙牛押寶消費升級,它認為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中國母嬰市場對有機、進口的高端奶粉需求旺盛,收購貝拉米將為蒙牛開辟新的增長渠道。
當蒙牛以14.6億澳元(約71億元人民幣)高達527%溢價收購貝拉米之后,貝拉米的糟糕表現卻成為了蒙牛的負擔。由于貝拉米沒有通過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再疊加中國跨境購政策的收緊,中國本土奶粉品牌的崛起,貝拉米營收從2019年的10億元暴跌至2024年的不足1億元。而其也被蒙牛自2021年起多次計提商譽減值,截至2024年累計減值約50億元,已成為蒙牛的“商譽黑洞”。
這次爆出的另一顆雷現代牧業,埋下的時間更早。2013年,蒙牛花了31.75億港元買下了現代牧業的大量股份,后續一直在加大投入,后者是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本來也是對其寄予厚望。
結果沒想到,現代牧業這些年過得并不順遂。國內奶源產能過剩,奶價持續下跌,現代牧業的業績年年下滑,2024年虧損幅度更是達到了巔峰——預計全年凈虧損13.5億到15.5億,蒙牛也跟著虧了7.9億到9億。
多品類布局多品類下降,年度營收驟降百億
在2021年至2023年,蒙牛的營收分別為881億元、926億元、986億元,眼看距離“雙千億”(銷售額、市值均達到千億)目標已近在咫尺,然而2024年,蒙牛乳業實現收入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09%,比上一個年度少了整整一百億元。
股價也反映了蒙牛糟糕的基本面。2021年至2024年,蒙牛乳業的股價從52.09港元下跌至11.82港元,跌幅接近80%;盡管自去年9月以來,受益于港股市場回暖,股價有所反彈,但是幅度極其有限。巔峰時期,蒙牛的市值高達2000億港元,但如今,市值只剩下740億港元。
蒙牛2024年度業績公告中表示,2024年乳制品行業因原奶供給過剩及需求不及預期,供需矛盾凸顯,整體市場短期內壓力仍存。
確實,乳制品行業周期性衰退與大環境變化導致的消費疲軟,對蒙牛的營收和凈利造成財產巨大壓力。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銷售額同比下滑2.7%。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乳協)相關數據顯示,乳制品生產企業亦面臨巨大壓力,為應對原料乳過剩,企業大量生產工業乳粉,庫存激增。消費端受大環境影響,需求減弱,禮品往來減少。
蒙牛乳業強調“多品類布局”,在產銷兩端的不利環境中,財報中呈現出了“多品類下降”:液態奶收入730.66億元,同比下降10.97%,占蒙牛總收入的82.4%;冰淇淋收入51.75億元,同比下降14.12%,占蒙牛總收入的5.8%;奶酪收入43.20億元,同比下降0.86%,占蒙牛總收入的4.9%;奶粉收入33.21億元,同比下降12.66%,占蒙牛總收入的3.7%。
營收和凈利的大幅收縮,還傳導到了財報的其他板塊,比如雇員的減少。業績公告披露,截至2024年末,蒙牛乳業于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大洋洲及東南亞合計共聘用雇員超41000名,而這一數據在2023年末為46064名。換句話說,蒙牛乳業于2024年減員逾5000人,減員比例超過10%。
拉長時間線來看,2020年末至2023年末,公司雇員總數分別為40626名、44629名、47329名、46064名。據此判斷,蒙牛乳業減員從2023年便已開始,近兩年雇員減少逾6300人。
此外,蒙牛資金面也開始承壓。截至2024年末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為83.32億元,但其凈流動資產從2023年的15.34億元驟降至-12.39億元。該數據由正轉負,公司面臨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大。
“財務大掃除”之后,能否輕裝上陣
去年3月26日,蒙牛乳業宣布盧敏放卸任總裁之職,由原蒙牛高級副總裁、常溫事業部負責人高飛接任。對高飛來說,面臨的是一個被他稱為“2008年以來最嚴峻挑戰”的乳業,以及一個業績下滑的蒙牛。
大舉并購所帶來的爆雷隱患,恐怕是高飛所面臨的首要一項嚴峻挑戰。因為此前的大量收購都趕在了高點,雖擴大了規模,卻未能轉化為可持續盈利能力,反而加劇財務風險。近兩年乳業進入周期性低谷,資產價值大幅縮水。商譽計提,蒙牛乳業不得不為,這些代價,需要由接手的高飛團來隊埋單,因此有了此次年報中的大幅計提。
市場分析認為,蒙牛此番是有意為之,一次性“財務大掃除”,主動暴露盧敏放任期遺留的商譽風險,旨在輕裝上陣。
如今,處于下行周期疊加消費需求不足,乳制品行業的日子自然好不到哪里,并且,國內乳制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老對手伊利早在2021年便突破千億營收大關,2023年的收入規模達到1262億元,凈利潤為103億元,其在營收和利潤方面都遠超蒙牛。光明乳業、君樂寶等一眾競爭對手也緊追不舍。
對比伊利來看,蒙牛對液態奶的依賴程度過高,伊利液態奶占比68%,而蒙牛液態奶占比82.4%,致使蒙牛更容易被行業周期拖累。比如,伊利2024年在奶粉業務方面營收超270億元(占比20%)、冰淇淋業務也破百億。反觀蒙牛奶粉業務的營收僅33.2億元(占比3.7%),冰淇淋業務收入51.8億元(占比5.8%)。業務結構的過于單一,讓蒙牛在行業波動中抗風險能力不足,導致營收受行業周期影響下滑。
結 語
經過 2024 年財報中的大幅計提,剛剛任職一年的高飛正在推動“一體兩翼”戰略,重構蒙牛的增長邏輯。“一體”,主要指蒙牛常溫液奶、低溫乳品等六大核心業務,“兩翼”主要指蒙牛旗下的營養健康平臺和海外平臺。蒙牛若想繼續沖擊雙千億目標,需要認真解決從擴張模式向內生創新轉型的問題,這樣才能再度牛起來。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