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立體車庫已經成為破解停車難題的“空間魔法”。但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患,卻也時刻牽動著居民的心。近日,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進一步發揮社區巡回審判賦能基層治理的機制作用,會同楊浦區人民法院將一場關于立體車庫安全管理的特殊庭審“搬”到了五角場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擴大基層治理人民群眾參與度和案件審判影響力,以期達到“審判一案,治理一域”的效果。
現場,大家通過以案釋法、專家答疑、現場交流的方式,共同破解“高空停車”的安全方程式。
車門被壓斷,誰之過?
去年8月,居民朱女士(化名)將車停入小區立體車位后,探身車內取物時未及時離開。此時,鄰居黃女士(化名)自行操作車庫遙控器,導致朱女士車位抬升壓斷車門。這場“高空驚魂”隨即引發了三方責任之爭:朱女士認為物業監管缺位、黃女士操作不當;黃女士反駁稱,朱女士在車內滯留過久才是主因;物業則強調已設置警示標識,管理費低廉不應擔責……三方各執一詞,矛盾突出。
庭審中,主審法官居義良就三方應該如何承擔責任,原告朱女士主張的各項損失有無依據等問題作出了釋法說理。
物業管理維護莫懈怠
業主規范使用降風險
法官認為,立體車庫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里最大程度地提高車輛停泊的容積率,有效緩解和改善小區或者經營場所的停車問題。然而,立體車庫帶來的“高”便利,更需管理的“嚴”落實,否則極易造成財產損害,甚至引發人員傷亡的安全事故。
因此,安全使用立體車庫,需要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雙向奔赴”。除了管理者盡責,從業主個人角度而言,自己永遠是人身財產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再細致的管理也會百密一疏。立體車庫的安全使用,離不開業主強烈的安全意識和規范的日常操作。
特種設備
如何實現“雙重保險”?
記者了解到,平常我們所看到的電梯、景區的纜車、游樂園的大型設施等都屬于特種設備,案件中涉及的立體車庫也包含在內。如何保證特種設備的使用、管理、維護?為此,國家特別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等條例,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力度。
為深化普法效果,本次巡回審判特邀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起重機械檢驗所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龔文現場就機械式停車設備如何在使用中減少安全風險,以及設備維護管理事項進行了面對面科普宣傳。
龔文告訴在座的居民,警示標志只是底線,物業應建立操作培訓制度;居民則要牢記“三不原則”,即設備運行時不離人、不滯留、不擅動。
“以前總覺得立體車庫就是個‘鐵架子’,按個按鈕就能用,哪想到還有這么多門道!”家住五角場街道的李女士在旁聽庭審后感慨道,“今天親眼看到法官和專家拆解事故責任,就像上了一堂‘立體車庫安全課’。以后可不敢再圖省事自己按遙控器了,得等管理員來操作才放心。”
車主黃先生意識到,停好車后要及時下車,不要在車里過久逗留。“自己應該多長點心,畢竟車是自己的,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他說。
從“個案判決”到“社區公約”
楊浦社會治理譜新篇
庭審結束后,法院與社區代表共商長效機制。楊浦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孫詠提到,今年將從以下三方面做好巡回審判工作:一是開好“家門口的法庭”,做好司法延伸工作;二是豐富巡回審判內涵,提升法治宣傳效果;三是融入社會治理新格局,繪就基層善治新“楓”景。
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發揮“社區巡回審判賦能基層治理”的作用,帶動更多社區將矛盾化解在前端。同時,通過以案示法提升社區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能力。
這場設在居民“客廳”的審判,沒有高高在上的法槌聲,只有接地氣的安全課……據悉,此次活動是楊浦區人民法院的第七場巡回審判,既充分發揮了人民法院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司法保障作用,也讓司法實踐通過“家門口的法庭”的形式得以呈現。下一步,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將繼續攜手楊浦區人民法院,以“巡回審判+”的模式深化基層治理創新,讓司法服務更精準對接社區需求、讓法律法規更深入人心。
文字丨竇雨琪
圖片丨竇雨琪
編輯丨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