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這是晉代詩人陶淵明在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記》當中留下的名句,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是一個錯過了就無法再尋找的人間仙境。
這里與世隔絕,村民們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其間種種滋味,都“不足為外人道也”。
陶淵明在詩中說,他從桃花源離開以后,還想再去尋找,可卻遍尋不見。
桃花源的具體地點,自此也就成為了一個謎團。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地方的人民宣城,自己的家鄉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從各種史料和文史學家的論證中,他們的觀點似乎都能找到支撐。夢幻般的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如果存在,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桃花源處,眾說紛紜
近兩年,晉代詩人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突然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人們討論的焦點是,桃花源這個地方是否真實存在?
不少網友認為,桃花源或許真如陶淵明親眼所見,但桃花源的真實性,卻要打上一個問號。
換言之,他們相信陶淵明的所見所聞,卻不相信人世間真實存在桃花源。陶淵明見到的桃花源,根本不是生人的世界。
他們說:“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樣的地形特征,普通村莊根本不會具備。入口窄,中間廣闊的地形,那是陵墓所在的地形。”
在他們看來,陶淵明或許是通過某種肉眼不可見的分界線,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這里的人們,穿著打扮和現實世界中沒有差別,這是因為,他們的后代給他們送來的服飾,總是會根據時代而變化。
可他們的生活方式卻與前朝不同,那才是他們真實生活的世界。
也正因為這個世界虛無縹緲,陶淵明在離開之后,才沒有辦法再次見到。
網友們的猜測,可謂是越說越玄幻。不得不提,現代社會的朋友們,腦洞總是很大,不過這也正印證了那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類“桃花源并不存在”的說法,畢竟只是猜測,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撐,網友們也只當看個樂呵。
而“桃花源真實存在”的論點,卻有著諸多論證。不過關于真實地點,各地卻眾說紛紜。
社會普遍流行的主流說法是,桃花源位于現在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縣。
桃源縣之所以會叫這個名字,也是因為《桃花源記》。
這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武陵,這是作者明確提到的地名,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常德市所在地的名字,正好是武陵。
從地名上來說,兩個地點正好對應上了。
從桃源縣遺留的諸多人文景點來看,這里也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桃花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讓桃花源這個地方名聲大噪。
隋唐時期,以及以濃烈的文化氛圍而聞名的宋朝,一定會有諸多文人跟著陶淵明的筆觸,尋訪桃花源的蹤跡。
他們是一群具有家國情懷,且文化儲備極為深厚的人物。若他們真的找到了桃花源,那他們一定會在當地留下墨寶。
這就像現代人旅游一般,我們去到某一個景觀城市,一定會拍上許多照片,發布在社交平臺之上,美其名曰旅游打卡
仿佛只有打了卡,這個地方才算是真正來過。
文人們在桃花源留下的人文痕跡,就是他們打卡的一種方式。
桃源縣如今保存了唐宋時期文人描寫桃花源的文學作品,也保存了惟妙惟肖的經典畫作。從這些文明成果上來看,這里是真正桃花源的概率極大。
更關鍵的是,桃源縣還有一處遠近聞名的人文景點,陶明祠。顧名思義,這是為紀念陶淵明而專門修建的祠堂。
不要誤會,陶明祠并不是桃源縣當地政府為了彰顯存在感而修建的。事實上早在清朝,陶明祠的建筑和結構就已經相對完善。
五柳先生,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作品。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讓他成為了文人風骨的標桿。
他筆下的桃花源,引來無數后來人心馳神往,人們在這里修建陶明祠,那就證明,早在清朝,桃源縣就是桃花源的說法,已經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有了官方的背書,難怪桃源縣當地的百姓在這個問題上非常自信。
其他具有佐證力度的證據,那就是桃源縣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風光了。
《桃花源記》中最典型的自然環境描寫,就是山洞的洞口非常狹窄,仿佛有光從內往外透出。沿著狹窄的通道往里走,走個幾十步,就能看到一座豁然開朗的村莊。
桃源縣當地的風景區也是這樣,入口是一個狹窄的山洞,走出山洞之后,游客能夠看到開闊的平原,見到錯落有致的秦人村。
自然環境與文章中的描寫高度吻合,這也成為了有力的證據。
不過也有朋友質疑道:“如果風景區的自然風光一直都有,那它當然可以作為證據。但假如這里的一切都是當地政府按照書中的描寫一比一復刻,人為建造的呢?這樣的話,風光特征就無所謂證據了吧。”
這一點質疑也有道理,畢竟任何一個風景區的建設,都離不開人為的后天干預。既然如此,有爭議也是正常的事情。
桃源縣當地的民眾,對自己身處桃花源的論斷可謂是深信不疑。但其他地方的民眾,卻又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比如河南省靈寶市,當地政府也宣城,這里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專家考證,極有力度
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國學家之一陳寅恪先生,就是“河南靈寶才是真正桃花源”這一觀點的忠實擁躉。
說到陳寅恪先生,那就不得不提他在國學文化領域的卓越成就。
在飽受西方文化沖擊的近代社會,陳寅恪堅守國學文化的本質,重點研究唐宋詩詞,并且以明清時期的學術為宗,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火種。
他是一位文化自信的代表人物,他平生最癡迷的就是中國文化。
在進行學術觀點論證時,陳寅恪一向以邏輯嚴謹、考據充足、細致認真著稱。在研究桃花源的真實地點時,他也發揚了一貫的風格。
在通讀《桃花源記》時,他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桑竹。陶淵明稱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說明桃花源一定擁有大片桑竹林。
圍繞著“桑竹”這一核心,陳寅恪走訪多地,親自了解情況,并將自己的見聞與文章的描述一一對應。
凡是有可能成為桃花源的地方,陳寅恪都沒有放過。他就是有這樣嚴謹的考據態度,寧可降低效率,也絕不愿意遺漏絲毫線索。
他走過的地點,就包括河南省靈寶市。
這里的桑竹可謂是遠近聞名,一座村子里,幾乎一半的土地上都生長著桑竹。別的地方,都沒有靈寶市如此明顯的文化符號。
他初步推測,靈寶或許就是桃花源。當然接下來還需要進行進一步論證,這必不可少。
在查看靈寶市的發展記錄時,陳寅恪也找到了許多關鍵信息。
靈寶市有許多鄉村,最早屬于戰亂中百姓的避難地。
如今很多村民,他們的祖先在晉朝爆發八王之亂后,從原來的家鄉逃離,一路顛沛流離。好不容易,他們才找到這里山清水秀的村莊,于是在此定居下來,世世代代繁衍。
村民們也告訴他:“聽家里的老人說過,我們家祖上就是為了躲避戰亂,這才來村子里隱居。雖然環境偏僻了些,但好歹不用擔心戰爭和意外。”
這偏安一隅的狀態,與《桃花源記》當中的“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是何其相似。
更關鍵的是,靈寶市還有一座夸父山,是為了紀念追日的神話人物夸父而命名。在夸父山的北邊,正好有一片桃林。
桃花源之所以會叫這個名字,當然是因為附近一定有大片的桃林,有鮮艷的桃花和鮮美的桃子,這一點,靈寶市的桃林也能對應。
不管是桑竹,還是桃林,又或者是發展歷史,靈寶市的這一片地帶,都與《桃花源記》的描寫吻合。
陳寅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真正的桃花源就位于河南省靈寶市。
由于其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他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不少認同和支持。
在競爭桃花源的問題上,除了桃源縣這一主流說法之外,就數靈寶市得到的“票數”最多。
美好想象,并不現實
《桃花源記》是否屬于紀實文學,桃花源這個地方是否真實存在,這兩大問題,至今依舊沒有明確的答案。
文學界里,更多的專家認為,桃花源只是作者陶淵明美好理想的映射罷了。
他生活在一個腐朽的時代,官場之中的種種黑暗,讓他對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之情,更讓他那憂國憂民的文人情懷無限放大。
以一己之力無法扭轉整個官場的腐敗,他只能選擇逃避,所以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可他的內心卻不是真正悠然,他還有著許多感慨與憧憬。
這一切,都在桃花源中實現了。
在這篇文章里,陶淵明傾注了很多心血。文章的種種意象,都是美好的化身。
比如說桃林,《詩經》中講“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桃本身代表美好的品質,代表衷心的祝愿。
再比如說豁然開朗之后看到的光,要經過一段狹窄黑暗的道路,同行者才能見到光。而在光的背后,桃花源正敞開大門,迎接遠客。
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模式,同樣十分理想。老人和小孩兒歡聚一堂,村民們熱情好客,殺雞招待遠客,家家戶戶仿佛都有著說不完的趣事。
這種生活狀態,恰如《禮記》描繪的大同社會。很顯然,大同社會在現實世界并不存在。
結語
《桃花源記》讓一個成語走進大眾視野,那就是“世外桃源”。
桃花源,似乎超脫于塵世之外,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承載,意外闖入之人念念不忘,卻遍尋不見。
不管桃花源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我們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的美好,都不是虛幻的。
參考資料
《桃花源記》
《水經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