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雷聞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 YeBook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ISBN: 978-7-220-13680-1
定價:86元
內容簡介
本書諸文,大多與隋唐禮俗與信仰相關。上篇討論了隋唐國家對于宗教儀式的控制,分析了佛教對中國古代積敵軍之尸為“京觀”的傳統之改造,并結合新出《竇琰墓志》與唐代小說集《冥報記》的相關記載,考察了《金剛經》對唐初社會的深刻影響,又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來分析唐代西州道教的發展。下篇是書評與綜述。所評之書,多為唐代禮制與信仰方面的重要論著。綜述則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隋唐史研究的一個總體性鳥瞰,以及對唐代道教石刻研究的初步小結。書名“永念群生”,出自《從“京觀”到佛寺》一文所引隋文帝的一道詔書。畢竟,無論是禮俗還是信仰,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本的。
作者簡介
雷聞,1972年生,陜西旬陽人。2002年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博士學位。2003—202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F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為2007—2008年度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古宗教史、敦煌吐魯番學。著作有《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官文書與唐代政務運行研究》《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七十余篇。
編輯推薦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是統治者的恐懼又或是警惕,人群的聚集是否會脫離國家的控制,成為王朝的對立面?
戰場上的生與死,“京觀”之立是震懾敵人的宣揚武功,還是澤及枯骨的亡魂救度?
涅槃圖像中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的胡俗,與漢族社會倫理教化觀念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沖突?
本書打破了以往關于國家祭祀與民間社會相隔絕、與民眾個人宗教信仰無關的看法,通過國家祭祀與地方祠祀、民間社會的互動關系,建立了國家禮制與民眾生活相互影響的新思維,為理解隋唐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新視角。
目錄
上篇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
——中古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之一側面
一、合法的聚眾
二、漢隋間國家對宗教性聚眾的限制
三、唐代前期的聚眾之禁
四、唐代中后期的聚眾之禁
余論
從“京觀”到佛寺
——隋與唐初戰場尸骸的處理與救度
一、隋代之前的“京觀”
二、鯨鯢之觀,化為微妙之臺:隋文帝的舉措
三、立七寺與毀京觀:唐太宗的努力
余論:唐太宗之后的京觀
走入傳奇
——新刊《竇琰墓志》與《冥報記》“豆盧氏”條的解讀
一、《竇琰墓志》錄文
二、關隴集團的貴戚世家:竇氏
三、竇琰夫家田氏
四、祖母豆盧氏的靈驗故事
五、初唐的《金剛般若經》信仰
余論
國家宮觀網絡中的西州道教
——唐代西州道教補說
一、唐代西州道觀的始建年代
二、西州道觀的轉經、齋醮與國忌行香
結語
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
——從敦煌158窟北壁涅槃變王子舉哀圖說起
一、割耳剺面
二、刺心剖腹
三、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在唐代的影響及國家的態度
結語
涼州與長安之間
——新見《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太和墓志》考釋
一、康太和的家世與涼州粟特胡人集團
二、入朝宿衛
三、回歸涼州
結語
唐代的“三史”與三史科
一、唐代的“三史”
二、唐代對“三史”之研究及其地位之比較
三、唐代的科舉與史學
結語
唐金仙、玉真公主札記三題
一、金仙、玉真公主的行第與名字
二、金仙、玉真公主封號之變遷
三、玉真觀的前身:竇誕宅—崇先府
禮制、宗教與民間社會
——中古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楊貴妃與安祿山“三日洗兒”的儀式解讀
下篇
評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任爽《唐代禮制研究》
評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評章群《唐代祠祭論稿》
評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圣者崇拜》
評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
讀榮新江《學理與學誼:榮新江序跋集》
讀郝春文等《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隋唐五代史研究
一、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石刻史料的整理與刊布
二、制度史:從三省制到中書門下體制
三、均田制與唐代經濟史研究的興衰
四、《天圣令》與唐代法制史研究
五、粟特人入華與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
六、禮制史與宗教史的崛起
石刻史料與唐代道教史研究漫談
一、新出唐代道教石刻的研究價值
二、《道家金石略》與道教石刻的整理
參考文獻
代后記:隨吳宗國先生讀書的日子
自序
近些年來,我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隋唐道教石刻與文書行政兩個領域,不過,也陸續發表過一些其他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篇幅長短不一,內容也比較雜,但大多還是沿著之前《郊廟之外》中禮制與宗教的思路來展開的。因為道教石刻與文書行政兩方面的成果會分別成書,于是就有了將其他文章集為一帙的想法。雖然也曾有出版社來約過稿,但由于我的懶散,直到2021年底與譚徐鋒先生言及此事,才在雷厲風行的徐鋒兄的督促下,開始著手整理這批稿子,歷時一個多月,整理工作基本完成,也就是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冊子。不過,隨后的出版程序,卻著實有些曠日持久,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本書所收諸文,大多與隋唐的禮俗與信仰相關。上篇的十篇文章中,《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討論的是國家對于宗教儀式的控制問題;《從“京觀”到佛寺》分析了佛教對中國古代積敵軍之尸為“京觀”的傳統之改造;《走入傳奇》結合新出《竇琰墓志》與唐代小說集《冥報記》的相關記載,討論了《金剛經》對唐初社會的深刻影響;《國家宮觀網絡中的西州道教》是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來分析唐代西州道教的發展。其他幾篇,分別涉及粟特人與唐代社會風俗的關系、三日洗兒的儀式等。下篇收錄了七篇書評和兩篇綜述,所評之書,多為唐代禮制與信仰方面的重要論著。綜述之一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隋唐史研究的一個總體性鳥瞰,另一個綜述則是我對目前唐代道教石刻研究的一個初步小結。至于書名“永念群生”,則出自《從“京觀”到佛寺》一文所引隋文帝的一道詔書,畢竟,無論是禮俗還是宗教信仰,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本的。
整理舊稿,如對故人。本書諸文的初刊時間跨度很大,最早的是2000年發表在《唐研究》第六卷上那篇為唐史前輩章群先生《唐代祠祭論稿》所寫的書評,當時我還在讀博士;最晚的則是2022年刊發于《文史哲》雜志上的那篇《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前后相差超過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間,無論是國家,還是學界,抑或是個人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回頭翻閱早年之作,仿佛看到一個剛剛起步向學的少年,雖然學力淺薄、行文稚嫩,但卻有著熱情、好奇心與初出茅廬的鋒芒。每念及此,不禁使人感嘆流光易逝,忽忽已是中年。
這次整理,除了核對引文、修正舊稿中的個別明顯錯誤,還對所引古籍的版本做了統一。至于內容,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具體情況各異,近年的新作一般改動較少,值得一提的主要是兩篇。首先是《從“京觀”到佛寺》一文,補充了關于燕下都人頭骨叢葬的相關材料,結論部分又補充了云南大理市兩座“大唐天寶戰士塚”的材料,一般認為,它們正是天寶年間南詔以唐軍將士尸骨所筑京觀的遺存。此外,在文末新加的一個注釋中,還簡單介紹了日本京都“耳塚”古跡的情況,據學者研究,其中埋葬的是在1592—1598年豐臣秀吉發動的壬辰戰爭中,被日軍屠殺的朝鮮與明軍將士的耳鼻,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京觀遺存。《走入傳奇》一文,則補充了新刊《竇曒墓志》的相關材料,這方墓志雖然1992年就出土于長安縣,但由于各種原因,材料始終未曾正式公布。就在整理書稿期間,《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肆)新鮮出爐,而這方墓志赫然在列,令人驚喜不已。十年前寫文章時,我只能從網上披露的蛛絲馬跡推測這位竇曒是本文主人公竇琰的生父,如今隨著墓志的刊布,可知這一推測無誤。
早期文章的修改,集中在《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與《唐代的“三史”與三史科》兩篇,前者主要是在一條注釋里,介紹了近年來李錦繡先生從中西醫學交流史角度對安金藏剖腹事件的解讀。后者則根據榮新江老師的研究,補充了吐魯番出土《史記》《漢書》殘片的相關材料,又據幾方墓志對中晚唐三史科的實行情況略作補充。至于早年發表的五篇書評,則基本未作改動,這既是對學術史的尊重,也算是對自己讀書求學階段的一個紀念,畢竟,對那幾部重要著作的研讀,構成了我在中古禮俗與信仰研究領域最初的入門之階。近年發表的兩篇,只是學習榮新江、郝春文兩位老師大著的點滴體會,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書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隋唐五代史研究》原為卜憲群先生主編的《新中國歷史學研究70年》中國古代史編第三章的一節,由于當時分給每個時段的篇幅極為有限,因此在編輯過程中曾一刪再刪。本書所收則為刪削之前的原稿,文字稍多,但仍不過1.6萬字。不言而喻,要以一萬多字的篇幅講述70年來隋唐史學科的發展,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僅《中國史研究動態》每年刊發的年度學科進展,就有近兩萬字。所以,只能選取幾個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點來介紹,這自然是絕對意義上的掛一漏萬。將這篇綜述收入本書,也是希望讀者可以大致了解禮制與宗教研究在整個隋唐史研究中的脈絡。
回首來時路,我要衷心感謝在我的學術與人生之路上提供過無數重要幫助的兩位恩師:吳宗國先生與榮新江老師,本集里那些早年的文章,大多凝結著他們的心血,得師如此,夫復何求!令人悲痛的是,在等待出版期間,吳先生不幸于2022年8月7日去世,幾天之后,我寫下了《隨吳宗國先生讀書的日子》,記錄了當年隨侍問學的一些記憶片段,現作為代后記收入此書,永為紀念。
2021年5月,我從服務了近二十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稱古代史研究所)調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其間得到許多師友的大力支持與無私幫助,隆情高誼,常在我心。感謝學院領導的關心,使我人生第一次有了一間獨立的辦公室。當我的目光流連于桌上的靈璧石山子時,而神思早已優游于洞天之中,這是屬于我的“靖室”。
此次整理舊稿,得到許多師友的幫助,劉子凡會隨時提供校稿所需論著的電子版,王博幫我校正了日文參考文獻,而書中的多幅圖版都經過了趙洋的專業處理,我的學生沈國光、汪馨如、李紅揚、陳楠峰、葉清磊、王思協助我覆核了全部引文,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文稿處理的效率。
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的愛與寬容,才使我能夠在浮躁喧囂的時代中,從容讀書寫作。小兒揚揚的降生,在給全家帶來無盡歡樂的同時,也使我的拖延癥有了一個合理的借口,他時常在不經意間,就成為爸爸拖欠文債的小小背鍋俠。
這本小書能夠出版,要特別感謝譚徐鋒先生的厚意,事實上,書中諸文的編排與書名的選取,也是在與徐鋒兄的微信往還中確定下來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封龍先生為書稿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勞,在此一并致謝。
雷聞
2022年2月8日初稿
2024年3月20日定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