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麗
漠影
當朱嘯虎炮轟具身智能充斥著泡沫、難以給客戶帶來真正價值時,同一周,國內智元機器人、它石智航等多家具身智能企業接連完成數億元級融資,融資記錄不斷被刷新,資本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奇觀。
盡管關于具身智能商業化的分歧愈演愈烈,但技術落地的現實路徑卻在爭議聲中悄然鋪開。不同于大多數廠商造出一個機器人并讓它去工廠、商場等場景中進行實踐,有的廠商則選擇在公眾習以為常的家居產品中融入具身智能技術,展現出了不錯的應用潛力。
在年初的CES2025上,就有這樣一臺AI洗護機器人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臺產品不僅把機械臂、靈巧手和洗衣機相結合,使其能夠抓取各種柔性物品,還配備了專用于衣物洗護識別的AI多模態模型。該產品已經在穩步推進量產中,未來有望實現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的衣物分揀、洗滌、脫水、晾曬等全流程。
這臺AI洗護機器人來自一家位于南京的企業——一目科技,李智強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CEO。2015年,從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后,他在硅谷投身創業浪潮,決心要將感知能力產業化,后來因為國內硬件優勢顯著而將研發中心遷移回國。
他帶領著團隊,用了十年時間,打造出了以微光譜AI芯片和流體識別傳感器為核心的“多模態感知+AI計算解決方案”,能夠將物理世界信號轉化為數字世界信號,傳送給目標用戶。這一方案已廣泛應用于智慧水務、智慧家居、生命科學等領域,還進入了TCL、惠而浦、松下等頭部白電廠商的供應鏈。
正是在這套技術方案應用落地的過程中,李智強又把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領域。他覺得,具身智能會讓AI智能體走向爆發、通用。
自成立以來,一目科技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了順為資本、投控東海、TCL、盈峰投資、兆易投資、賽富投資等家電、芯片企業背景的投資機構。最近的一輪在今年1月初,該公司完成了數億元D輪融資
關于如何讓洗衣機“長”出機械臂和靈巧手,以及為什么認為人類家電的盡頭會是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前瞻與李智強進行了一場深入對話。
一、從硅谷到南京,教會機器感知物理世界
2015年,硅谷正處在技術突破與創業活躍的前夜,席卷全球的AI浪潮還在醞釀之中。攻讀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李智強,懷揣著將傳感器芯片與AI結合的構想,在硅谷創立了一目科技,開啟了將感知能力產業化的旅途。
硅谷創業之路進展順利,團隊也拿到了一些融資,但大概一年后,李智強覺得,雖然硅谷在軟件創新上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在硬件上不及國內——比如給傳感器打樣,在硅谷可能需要花費半年多的時間,而在中國,這一過程僅需一到兩周。
硬件產業鏈上的巨大差異讓李智強意識到,回國會有更好的發展。2016年,一目科技將研發中心遷到了南京。
在他看來,南京這座城市匯聚了多所985、211高校,形成了一個智力密度極高的科研生態。更重要的是南京的科研資源覆蓋了從基礎學科到應用技術的全鏈條,而不僅僅只有AI、機械工程之類的。這種多學科融合能力,與一目科技的技術布局高度契合。
從將公司遷至南京開始,團隊開始了漫長的技術突破期:攻克了傳感器、芯片的量產難題,實現了高良率、高水平的產品化,逐漸打磨出了一套以微光譜AI 芯片和流體識別傳感器為核心的“多模態感知+AI計算解決方案”
依托這套技術底座,一目科技將業務范圍拓展到智慧水務、智慧家居、生命科學等領域,應用場景快速增長。
例如,在創新藥的研發和設計過程中,經常需要對蛋白質分子或者化合物進行檢測分析。一目科技就研發出了高通量光譜檢測儀,通過微流控芯片實現高通量采樣,通過微光譜技術進行精準的紫外或可見光量化識別,實現樣本的高效分析。再結合其打造的AI藥物分析大模型,可以加快高通量分析效率,縮短臨床前研究周期。
2023年底到2024年初,李智強形容“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了”,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公司在多場景生態布局中,發現了實現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美金市場的機會,那就是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增長快、壁壘高,且在觸覺感知能力上還有巨大的機遇。
正是在這個時期,他也意識到,具身智能會是AI智能體走向通用、爆發的極佳承載體,能夠實現AI與物理世界的無縫連接。“只有先教會機器感受世界,它才能學會改變世界。”
李智強解釋道,一目科技近十年來所沉淀的技術研發、應用落地經驗,都可以遷移到具身智能領域。
針對具身智能的多模態感知方面,該公司在光學、材料學、電學和精細化操作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儲備,可以很好地進行技術復用。具體來說,其擁有自主研發的光譜成像芯片和算法,通過材料學研究不斷提升了觸覺靈敏度,實現了微米級精度的空間分辨率,且在產品端、應用端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穩定性。
另外,在多模態算法上,區別于純硬件感知企業,一目可以能夠提供整套算法,已積累了4類算法,包括光譜算法、光譜庫、AI算法(包括卷積模型等)及專有數據,在此基礎上形成多模態算法能力。花了9年時間,研發團隊才將多模態感知能力與多模態算法能力融合到了一起。
李智強還提到,團隊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通用AI智能體,并且從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實現端到端的類人操作。
目前,一目科技的團隊規模在150人左右,研發人員占比60%。公司還正在與幾家全球頂尖的高校共同創建聯合實驗室,進一步強化研發能力。
二、給洗衣機裝多模態大模型、靈巧手
在CES 2025,一目科技與TCL聯合開發的AI洗護機器人亮相了。
這款產品搭載了一目科技研發的專用于衣物洗護識別的AI多模態模型,融合視覺感知與光譜感知技術,實現衣物的材質、顏色、數量、污漬等識別,從而智能地設定及調節洗滌程序。
這是行業內首次為洗護場景構建的專有多模態模型,基于對超過100萬樣本數據的學習和分析,可以準確識別光電數據信號。
更特別的是,一目科技還在CES現場用一臺迷你洗衣機演示了其最新探索和研發的雙機械臂,不僅可以精準抓取各種柔性物體,還具有自主避障能力。
未來,用戶將衣物放入收納籃后,機器人自動完成分揀、洗滌、脫水、晾曬,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李智強回憶,從2020年開始,公司便開始思考如何用機器人的思路,重新造一遍洗衣機,不斷打磨傳感器等硬件以及算法、模型等,以實現洗衣機AI能力的泛化。
比較大的挑戰是在數據采集和模型訓練這兩大方面。由于洗護行業數據封閉,基本不存在公有數據,且對數據多樣性的要求極高,且多樣性不足,就需要研發團隊自行收集大量專有數據,并保障數據的全面性。另外,還需要訓練專用的多模態模型,并使其能力可以和自身的數據進行匹配。
為了讓AI洗護機器人裝上靈巧手后能夠實現自主夾取晾曬,研發團隊需要攻克兩大難題——不僅要實現對衣服這類柔性物體的精準、靈活抓取,針對不同材質的衣物能夠控制不同的抓取力度,還需要在洗衣機這樣高溫高濕環境中穩定工作。
對此,研發團隊在技術突破過程中,劃分了三大層面:感知層通過光譜與視覺融合識別衣物材質及定位,為算法提供支持;決策層規劃轉動與夾取動作,減少衣物損傷;執行層即靈巧手,會結合視覺與觸覺反饋,實現亞毫米級抓取精度。
這款機器人不僅是傳統洗衣機的升級版,也是機器人在家庭場景中的一次全新應用嘗試。未來,靈巧手的抓取精度將提升至0.01毫米級,力度控制達0.01N以下,這樣就可以讓機器人溫柔地抓取像絲綢這樣材質的衣物,避免褶皺。
在CES 2025發布后,產品的市場反饋有點讓李智強出乎意料。不僅有數百家國內外媒體報道了這一產品,傳播覆蓋四五億人次,還給公司帶來了新的合作機會,幾家全球頂尖家電品牌找到他,希望后續能夠開展深入合作。這成了他創業以來極具成就感的瞬間。
目前,AI洗護機器人的量產計劃已經在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就能夠實現大批量生產。
三、人形機器人,是家電產品的盡頭
在李智強看來,家電產品的核心目的是代替人類完成繁瑣的任務、讓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目前家電產品的形態設計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如果再往前進一步發展,家電會從功能自動化向智能化、自主化演進,并且能夠真正像人類一樣去完成洗衣服等家務活動。而要實現這樣的場景,家電產品終極形態就會變得像人形機器人一樣。
“真正的智慧家居必須像人一樣具備感知、決策和執行的能力,才能幫助用戶從繁瑣的人機交互中解脫出來。”李智強說。
不過,家電產品要真正走向AI化與機器人化,難就難在思維方式的轉換上。比如,當前許多智能家居產品依舊沿襲著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疊加AI模塊的思維,缺乏從底層邏輯上重新設計產品的創新嘗試。就像有的洗衣機產品,加上WI FI功能以實現遠程操作,就可以被稱為“+AI”,李智強覺得,這并不是真正的AI化。
“借用小米說過的一句話‘所有的家用產品都能夠重新做一遍’”,李智強說,“如果所有的家電產品要通過AI來處理的話,底層邏輯應該是‘AI+家電’,而不是‘家電+AI’。”
例如要重新造一遍洗衣機,那就要先忘記洗衣機應該有的形態是什么樣子的,反推人類自身洗衣服的時候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所以,研發團隊才會萌生出把靈巧手、專有的洗護大模型“裝”進洗衣機里面的想法,讓產品能夠像人一樣在具備感知能力、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完成洗護的全流程。
這種類人的操作能力,能夠讓家電產品實現從“工具”到“助手”的轉變。不僅是在家電領域,其也將催生眾多應用場景,在醫療領域、科學研究、高端工業制造等高價值且對精細化操作需求高的場景中,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目前,一目科技正在重點打造以光學技術和芯片技術為基礎的觸覺感知能力,計劃今年推出人形機器人的觸覺傳感器模組和整體算法解決方案。
李智強還提到,在觸覺傳感器方面,目前市面上是Meta做得最好,但一目準備推出的這款觸覺傳感器模組有望超越Meta,成為全球精度最高的觸覺傳感器。
在他看來,接下來,具身智能行業將會在行動力、智力和精細化操作三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具體來說,以宇樹為代表的一批企業會不斷在機器人的行動能力上“卷”出高度,更多的具身智能模型公司將會出現,并且在操作能力的感知技術和精準度等方面會有更大的提升。從第一性原理來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各方面都會跟人更加匹配。
結語:具身智能會不會改寫中美科技競速格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在軟件和AI算法等領域一直占據著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而中國則憑借其在硬件供應鏈和生產效率方面的顯著優勢,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也是李智強最初決定回國創業的原因。
然而,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的迅速崛起,中美兩國在AI軟件領域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這樣的變化讓他覺得,未來,中國在具身智能領域也可能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做好軟硬結合的創新,中國有望實現對美國的超越。
正如DeepSeek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中國在AI領域的轉機一樣,他也在期待能夠創造出一個具身智能“DeepSeek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