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米,大家一定會想到「為發燒而生」。
2011 年小米另辟蹊徑,以「為發燒而生」殺入手機市場,靠著頂配硬件+開放刷機吸引了不少極客。
在當年,小米手機的可玩性不要太高。
不過時過境遷,隨著用戶基數擴大,之后 MIUI 逐漸轉向「穩定優先」、性能調度趨于保守。
到了最新的澎湃 OS 上,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近兩年,小米持續加大 Bootloader 解鎖的門檻,將大量「搞機」用戶拒之門外。
(圖源小米社區)
不過最近有消息顯示,「為發燒而生」的那個小米,可能又要殺回來了!
近日,國外一位資深米粉、同時也是開發者的 Kacper Skrzypek,在 MIUI 固件中挖出了一組神秘代碼。
基于這串神秘代碼,一個名為「Chip performance dashboard」的功能浮出水面。
翻譯過來就是「芯片性能儀表板」。
該功能首次允許用戶直接調整 CPU 和 GPU 的頻率與電壓,將智能手機的硬件性能調控權真正交到用戶手中。
(圖源 X@Kacper Skrzypek,下同)
從曝光的代碼片段來看,該功能界面可能以類似汽車儀表盤的交互設計呈現。
代碼中的「big、medium、small」對應 ARM 架構的大中小核集群。
也就是說,用戶可針對不同核心單獨調整頻率,甚至能在安全閾值內微調電壓參數。
例如游戲時拉高大核頻率,日常使用則限制小核功耗。
GPU 同樣支持分檔調節,類似 PC 顯卡超頻工具。
操作方面,可以通過超頻 GPU 提升游戲幀率,或通過降壓鎖頻延長續航等。
適用場景方面,業內人士推測基于該項功能,未來官方可能開放玩家共享參數配置。
比如形成「游戲模式」「省電模式」等一鍵套用方案。
而對于用戶來說,還可以精確到玩不同游戲時,使用一套更加適合該游戲的專屬配置方案。
例如將《原神》場景下的小核頻率鎖定在 1.2GHz,同時將大核電壓降低 5%,即可在流暢度與發熱間找到平衡。
此外代碼片段顯示,用戶可調整參數后重啟生效,系統會通過頻率驗證和啟動檢查雙重保險確保穩定性。
若參數過于激進導致系統崩潰,手機將自動回滾至默認設置,并提示「Default preferences were restored to ensure normal use」。
如此一來,能夠有效避免手機「變磚」的風險。
小米此舉,無疑向行業拋出了一枚「深水炸彈」。
長期以來,手機廠商對硬件權限的開放始終小心翼翼,而這次小米的「芯片儀表板」直接觸及芯片底層。
對于極客玩家而言,這項功能無異于「開閘放水」。
不少米粉紛紛表示,那個為發燒而生的小米又回來了。
而對于小米來說,在「性能過剩」論下,其試圖用可玩性進行突圍、形成差異化賣點。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開放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一方面,接下來其他廠商或被迫跟進,推出類似功能以避免用戶流失。
另一方面,過度開放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
(圖源小米)
比如不同用戶的參數組合可能干擾 App 兼容性測試,開發者需額外適配多種性能模式。
此外,保修政策與硬件損耗的爭議也將浮出水面。
頻繁超頻會否縮短芯片壽命?小米會不會推出「超頻保險」等增值服務來化解用戶的疑慮?
這些依然是需要面臨的問題。
對此你怎么看呢?說說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