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問題被拋出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其實不外乎幾點,首先是今人浮躁,功利心重,不能潛心練習書法,其次是今人學養不足,缺少文化底蘊,所以寫不出古人的韻味,再就是當今缺少實用性書寫環境,導致今人學習書法缺乏實踐機會等等。
細品這些答案,大多建立在“崇古貶今”的意識形態下,就是看不起今人,認為古人比今人強,這種偏見也導致今人對當今書壇的蔑視,無法認同今人的書法成就。
其實浮躁也好、功利心也罷,并非當今時代特有,也不是當今時代更重,人們對功力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歇過,所不同的是在封建壓迫的年代,更多的人只能甘于貧困,不敢保存幻想。
而古代那些書法家們都是時代權貴,恰恰是其中敢于幻想,敢于追逐名利的一部分人,所以功利心其實是推動書法發展的一個動力。
當今時代給人浮躁的感覺,是因為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可以有登臺拜相的機會,大家都可以抱有幻想,都有權追逐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功利心恰恰更加激勵人們奮發圖強。
所以用浮躁和功利心來否定當今書壇,乃至當今社會是非常不客觀的。
其次是今人學養不足,缺少文化底蘊,這樣的觀點更缺乏實證,古代物質匱乏,文化發展緩慢,所謂學富五車,其實總字數加起來不如一本《紅樓》,今人即便是不愛閱讀的人,上完九年義務教育,恐怕學到的東西也是古人難以相比的,所謂學養不足是沒有道理的。
況且今人眼界之開闊,思維之活躍,閱歷之豐富都是古人難以相比的,說今人缺乏文化底蘊也是沒有道理的。
唯一不同的是由于文體和語境的變化,今人不再擅長做古體詩詞,這確實對當今書法創作減分不少,不過從崔寒柏用一篇自創的現代文《論臨帖》,斬獲第七屆蘭亭金獎來看,今人已經找到了彌補的方式。
第三就是書寫環境的變化,當今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今人確實沒有必要在手寫文書了,這種缺失讓今人缺少了實用性創造機會,這對于書法創作來說確實不利。
但是當今物質豐富,人民富足,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大量的書寫練習,一名普通的書法家一年恐怕也要寫成噸的紙,這在古代恐怕很難想象,如此大量的書寫練習量,足以彌補書寫實踐不足的缺陷。
所以很多認為今人書法難出大師的理由都禁不起推敲,真正造成這一現象的是今人不認可當今書壇能出大師。
這種理念除了來源于國人固有的祖先崇拜思想外,還在于當今書法進入了純藝術發展階段,大家都在追求塑造個性,都在創新,很多創新實踐還需要時間去驗證其對書法發展的貢獻。
客觀的看,今人的一些書法創新理念已經超越了古代,迎合了時代發展,遵循了藝術的發展規律,可以預見必將對書法的發展起到巨大的影響,秉持這種創新理念的書法家,必然會被后人推崇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