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魯迅文化基金會、李自健美術館
承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長沙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學術支持:湖南省文聯主題版畫創作研究基地、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國際學院版畫聯盟
展覽顧問:林茂、周令飛、蘇新平
展覽策展:李自健、劉春杰
學術主持:王華祥、羅湘科
展覽時間:2025年4月25日-6月15日
展覽地點:李自健美術館C1、2、3展廳
魯迅先生若在
文/劉春杰(南京書畫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
美術界長期以來幾乎沒有真正學術上的批評,批評家們多是為雇傭者歌唱;倘若有了批評,大概又夾雜著人身攻擊,或拉幫結伙的爭斗。展覽前言、報道、展評,也包括為展覽所出版的畫冊缺失批評。然而,我在首屆魯迅版畫大展的前言里竟然寫了批評的話,當然屬于例外。
楊鋒教授在版畫界算是資深人士、權威人士,擁有話語權。以他的角色,理應像他的長相,一團和氣,好話連篇才是。但他前些年卻說了很多“狂話”,不顧身份,與慈祥的模樣相比,他也是“狂人”。
比如他說:“現在的版畫,已經是版畫家的版畫了。”再如:“那些媚俗的作品是版畫的毒草。”之后,他又寫了篇“以魯迅的名義嘆息”,說:“當代中國版畫需要狂人”……讀罷,深有同感,更覺得他是對的,且充滿著對這個行當的憂與愛,我們當然知道他歸根結底是愛。最近有了些許的遺憾,我發現他突然變得“和藹可親”了,真是令人疑惑的事情。
魯迅先生離世已經八十九周年,因了血緣,周令飛先生無比熱愛他,也包括他爺爺倡導的版畫;他傳播魯迅精神,也常常向世人推介版畫。在一次藝術活動中,蘇新平先生反省版畫是否忘記了魯迅?遠離了魯迅精神?少了責任與關懷?王華祥則尖銳地說道:“版畫是動刀動槍,是精神性的藝術,不是繡花,缺少勇氣與擔當,如何做好版畫?”“魯迅版畫大展”舉辦了兩屆,尤其首屆展轟轟烈烈地熱鬧了一回。然,由于經費諸原因,沒有再持續。令飛先生不依不饒,當面問,電話問,還向有關領導告狀,他完全不理會什么原因。如是,以魯迅的名義,辦一個更寬泛意義的版畫大展被提到議程。做魯迅版畫大展亦是周令飛先生一直以來的愿望,為他還愿的同時,也用魯迅精神刺激一下我們的精神,何樂而不為?魯迅先生若在,也許會給以上幾個版畫人用毛筆寫一封信,問候他們;也許會請他們到大陸新村寓所喝上幾杯黃酒,聊一下版畫進程;也許寫篇雜文,罵幾句,你們這般躺平,并非我所希望!
其實版畫人從來沒有忘記魯迅,因為在版畫作品與活動中,他仍然頻頻出現。也許為了追求細密與繁復、清新與時尚,或者過于走入了技藝的精湛,我們的版畫變得好看了、細膩了、巨大了,甚至模糊了繪畫的邊界。不僅如此,在大學里,在藝術學院里,設備齊全而先進,業態發達,版畫專業達到空前繁榮。新興版畫以反對藝術精英化開始,如今卻重回“精英”。透過五光十色的畫面表層,深究作品思想與作者的訴求,不可否認的是,版畫磨平了棱角,遠離了現場,態度變得曖昧與模糊,與魯迅當年希望版畫遠行。但是我以為,版畫巨大了,模糊了版畫的邊界是好的,只要有版畫精神便好。
曾記得,南京大學繆斯基金為“第二屆魯迅版畫大展”特別組織專項學研活動,來自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大學、燕子磯中學、金陵中學、東山外國語學校、南京一中的學生代表在專業老師的講解下參觀學習:南京市聾人學校的朋友們也在志愿者的陪伴和解說下,感受到版畫的藝術魅力。他們為何而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是來研究版畫技術的,他們想看到今天的版畫藝術。
中國新興版畫一開始就拒絕庸常與妥協,以微弱代言堅硬。我們理應重拾版畫精神,讓微未榮耀。毫無疑問,版畫是高度精神性的藝術,優秀的版畫與經典詩歌一樣,是藝術的舍利子。版畫藝術出于版畫,但不完全等同于版畫;當代版畫脫胎于古版畫,但別于古版畫。黃永玉先生曾對我說:“你刻了那么多魯迅,好玩”。談及九十年代后他不再創作木刻時說:“版畫后來不好玩了”。深究先生提及的“好玩”“不好玩”的真實含義,顯然是指向幽默、生動和態度。“玩”的表層之下隱匿的是嚴肅,還有精神。沒有態度的版畫如同丟失靈魂的軀殼,留之何用?
湖南李自健美術館與長沙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以極大熱情參與當代版畫格局構建,去年就決定舉辦“第三屆魯迅版畫大展”。不僅如此,在征集作品規則上展現大氣與開放姿態,反常規邀請大件、巨幅作品參展。可謂不出手則已,出手則不凡。這與我們的一貫主張不謀而合:以獨立視角體察個我實踐、以持續展覽發出不同聲音、以集合多元喚起力量、以書寫見證生成文獻。我們是實踐者,也是記錄者。記錄,就是意義。刀刻筆耕的印跡,都是我們的年輪。小事兒做久了,就是大事業。做比說大。何況,“魯迅版畫”大展不是小事兒。
盧雨
沁園春?雪
180×280cm×3
版畫
2016-2021
《沁園春?雪》局部
李曉林
播種的人
70×50cm
版畫
1999
徐匡
大江之源
62×83cm
套色木刻
1979
方力鈞
2009
71.7×115.3cm
版畫
2009
林軍
康巴情
150×105cm
黑白木刻
2024
林軍
鐵血軍魂
152×102cm
黑白木刻
2022
李小光
池塘上的雪
60×90cm
木刻
2022
李珣
精神與愛欲
170×120cm
木版
2024
劉禹君
游離
85×65cm
絲網版畫
2018
羅凡
出海
70×100cm
版畫
2005
王平
明鏡止水-6
50×100cm
銅版畫
2018
朱健翔
高山上的春天(局部)
90×180cm
凸版
2022
劉德才
暖風三月
66×95cm
套色木刻
2017
魯迅與中國版畫:
一場未完成的藝術革命
文/王華祥(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院長、國際學院版畫聯盟主席)
一、版畫:啟蒙與革命的利器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為了喚起民眾覺醒,魯迅棄醫從文,選擇文學作為斗爭的武器。而他倡導版畫,首先源于其獨特的傳播優勢。在文盲率極高的舊中國,文字啟蒙的局限性顯而易見。版畫以其直觀的視覺語言,打破了文字壁壘,成為“無聲的吶喊”。魯迅在《木刻紀程》中寫道:“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這種便捷性與普及性,使版畫成為喚醒民眾的有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版畫的刀鋒與魯迅的文學風格高度契合。木刻的剛勁線條與黑白對比,恰如其文字般犀利冷峻。魯迅推崇的德國版畫家柯勒惠支,其作品中的抗爭精神與悲憫情懷,深深打動了他。他通過翻譯、出版、展覽等方式,將柯勒惠支的藝術引入中國,為中國版畫注入現代性與批判性。
二、魯迅版畫思想的核心:藝術與現實的辯證關系
魯迅對版畫的倡導,始終圍繞“為人生而藝術”的理念。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傾向,強調藝術必須直面現實、介入生活。在《新俄畫選》小引中,他寫道:“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這種實用主義態度,并非降低藝術標準,而是將藝術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
同時,魯迅強調版畫的藝術性。他批評早期木刻“粗制濫造”,呼吁青年藝術家提高技藝,追求“有力之美”。他舉辦木刻講習班,邀請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授課,親自擔任翻譯,從構圖、刀法到印刷,事無巨細地指導青年創作者。這種對藝術品質的堅持,使新興木刻運動避免了淪為簡單的宣傳工具,保持了獨立的美學價值。
三、魯迅版畫思想的當代回響
魯迅的版畫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美術的走向。延安時期,魯藝的版畫家們將魯迅的理念付諸實踐,創作出《怒吼吧,中國!》《血衣》等經典作品,將藝術與革命緊密結合。新中國成立后,版畫繼續在社會主義建設、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節點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時代精神的視覺記錄。
在當代,魯迅的版畫思想依然煥發活力。面對消費文化的沖擊,版畫家們以魯迅為精神坐標,堅持藝術的批判性與獨立性。凡是優秀的版畫家,都在不同維度延續著魯迅的藝術精神——以視覺語言揭示文化困境,以藝術實踐回應現實問題。
四、對魯迅念念不忘的版畫家們
版畫家們對魯迅的懷念,不僅因為他是新興木刻運動的奠基人,更因為他為版畫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魯迅的版畫思想,超越了具體的歷史語境,成為一種永恒的藝術精神。
1. 藝術與現實的辯證統一:魯迅始終強調藝術不能脫離現實,但也不能淪為現實的附庸。這種平衡,為當代藝術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
2. 批判性與建設性的雙重維度:魯迅的版畫思想既有對舊文化的批判,也有對新文化的建設。這種雙重性,使版畫成為文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3. 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魯迅在引入西方版畫技術的同時,注重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結合。這種開放而自信的文化態度,為全球化時代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啟示。
五、未完成的革命
魯迅的版畫革命,是一場未完成的現代性探索。他未能親眼看到版畫在新中國的蓬勃發展,也未能預見版畫在當代藝術中的多元嬗變。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始終激勵著后來者。
在數字技術席卷一切的今天,版畫的物質性反而成為一種抵抗異化的力量。刀鋒與木板的直接對話,黑白對比的純粹表達,都在提醒我們藝術的本真狀態。魯迅倡導的“有力之美”,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代,愈發顯得珍貴。
版畫家們對魯迅的念念不忘,實則是對一種藝術精神的堅守。這種精神,既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也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魯迅的版畫思想,如同一把永不生銹的刻刀,持續雕刻著中國現代藝術的精神圖譜。
劉春杰
樹人藥房
55×46cm×234
綜合材料
2025
武文治
待云開——魯迅之后
142×80cm
絕版套色木刻
2024
彭偉
小平
61×82cm
黑白木刻
2024
應金飛
風骨峭峻遺塵埃——黃賓虹
165×120cm
水印木刻
2022
吳長江
牧場初雪
56×76cm
銅版
2018
倪俊
遠聲
90×120cm
版畫
2016
蘇新平
形態研究系列
105×60cm
黑白木刻
2024
梁業健
雪山來的客人
120×100cm
水印木刻
2024
王華祥
城市幽靈1
92×92cm
黑白木刻
2004
沙永匯
時代奔流
87×167cm
套色木刻
2020
吳建棠
荒野中的折枝
230×330cm
版畫
2017
張敏杰
舞臺No.16-交響樂
85×280cm
平版
2021
舞臺No.16-交響樂(局部)
唐志
吶喊
55×75cm
絲網版畫
2025
徐寶中
空靈山色之一
90×30cm×4
銅版畫
2025
肖熾熱
國門巍巍——鎮南關1885-1949
122×300cm
套色木刻
2024年
國門巍巍——鎮南關1885-1949(局部)
吳建棠
180×240cm
征程-星辰大海
木刻
2023
崔尚華
北疆之詩組圖(局部)
40×50cm
黑白木刻
2023
于子亮
都市述說-9
100×115cm
綜合版
2017
徐娜
上善若水-乘風破浪
120×120cm
木口木刻
2022
夏玉清
預言
98×117cm
銅版
2016
劉德才
春水吟
92×132cm
套色木刻
2017
唐承華
故鄉系列
160×90cm
數碼版畫
2025
王家增
幻象-4
200×100cm
銅版
2017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