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及彩塑造像題材豐富、技法精湛,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特色鮮明、傳承有序的藝術體系。由中國美術館、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的“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該展首次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240余件(套)甘肅文物與藝術珍品,分為“書刻同輝”“繪塑同光”兩個部分,溯源傳統藝術的精神根脈,展現絲路文明的壯美氣象。
近日,來自臺灣的敦煌圖案學研究員黃炫梓和臺灣青年曾薇瑄在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潘義奎的帶領下,走進中國美術館找尋兩岸文化同源的密碼,感受古老而醉人的絲路長歌。
敦煌藝術的現代轉化,既是千年文脈的薪火相傳,更是不斷煥發的藝術和文化的新活力。20世紀以來,一批又一批藝術家走進敦煌,在壁畫、彩塑中汲取營養,積累了大量的臨摹和創作作品,以不同媒介和藝術語言,豐富和開拓了敦煌石窟藝術的表現空間。潘義奎副館長首先介紹了敦煌研究院藏段文杰、李復,于1954年創作的《三兔飛天藻井》。
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圖案堪稱“藻井之首”。這個圖案繪制有三只呈逆時針旋轉奔跑且相互追逐的兔子,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動感十足。整個圖案中蓮心中奔跑的兔子和蓮心外飛翔的飛天,與飄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連靜止的蓮花也在旋轉。
黃炫梓說,自己一直跟隨常沙娜先生研究敦煌圖案,所以有機會看過莫高窟里所有的三兔圖案,發現大部分的兔子都沒有系領結,唯獨第407窟里的這三只兔子打了領結。領結跟著兔子的奔跑飄動,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作品,現在來看還很當代。
接著,潘義奎副館長帶領黃炫梓和曾薇瑄參觀了常書鴻先生和常沙娜先生的兩幅臨摹作品。
△ 第217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佛陀波利史跡畫 常書鴻 171.5×158.5cm 1955年 敦煌研究院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佛陀波利史跡畫》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于1955年臨摹創作的,畫面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制,記述了罽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畫面中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畫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描繪山清水秀的五臺山情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視覺效果。潘義奎副館長介紹說莫高窟這幅壁畫的青綠山水畫法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要早幾百年。
△ 臨摹莫高窟第172窟 觀無量壽經變 常沙娜 中國畫 272cm×300.5cm 1946年
《觀無量壽經變》是常沙娜先生在15歲時臨摹的一幅較大的作品。盛唐172窟為覆斗頂窟,窟室南北壁各畫觀無量壽經變一鋪。此次展示的摹本源自此窟南壁,臨摹時已將變為深色的人物膚色恢復到應有原色。畫面中殿閣層疊,人物眾多,氣氛歡快而熱烈,充分顯示出佛陀的莊嚴、菩薩的柔美、伎樂的歡快、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好。這幅作品不但具有藝術性,也擁有高度的考古與研究價值,可供世人研究壁畫風化前后的區別。常沙娜希望透過作品的呈現,提醒更多人共同理解與認識敦煌美學藝術。
△ 菩薩立像 20×61cm 唐代 敦煌研究院藏
隨后,潘義奎副館長帶領兩位臺灣同胞參觀了敦煌研究院藏的唐代菩薩立像。這尊菩薩立像體態豐腴,面龐飽滿,衣飾色彩鮮艷,神性在莊嚴中散發著人間氣息,造型和色彩俱佳。潘義奎副館長介紹說,雖然這尊菩薩立像頭上的發髻已經沒有了,雙臂也已經殘缺,但是這掩飾不住雕塑本身的美,是可以跟斷臂維納斯媲美的一件作品。
敦煌莫高窟莊嚴的壁畫,通過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筆觸將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豐盈的彩塑,通過慈悲的面容和流暢的衣紋將精湛的技法淋漓展現。簡約凝練的模印畫像、繁復華美的藻井花磚、濃烈飽滿的壁畫巖彩,無一不傳遞著對藝術審美的熱情追求。臺灣青年曾薇瑄感慨:“現在有專業的機構對敦煌莫高窟進行研究和守護,有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我們的文化從未褪色,它一直在等我們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