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祭出25%的汽車進口關稅新政,疊加此前對華54%的綜合稅率形成的復合關稅體系,全球汽車產業鏈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沖擊。
這項被稱為"貿易核彈"的政策組合拳,使得包括戴姆勒、豐田在內的跨國車企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北美市場戰略布局。
但,這還沒完!4月9日,特朗普宣布的104%對華追加關稅,更是將這場貿易戰推向史無前例的激烈程度。
這場肇始于21世紀(參數丨圖片)的國際貿易沖突,其破壞性已超越上世紀30年代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創下現代國際貿易史上最嚴峻的危機紀錄。
該關稅政策的實施不僅造成世界貿易組織框架的嚴重撕裂,更使全球產業供應鏈遭受系統性沖擊。而作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制造業代表,汽車產業首當其沖承受著貿易戰的多重沖擊波。
那么,在這一次的關稅大棒下,究竟是誰在被重傷?誰在流血?而對中國汽車企業和整個產業鏈來說,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受重傷的,并不是中國車企
首先,需明確的是,這次特朗普對中國祭出104%的關稅大棒,大概率將會“打空槍”,因為自主品牌根本就不在美國關稅的射程內。
大家可能忽略的一個事實,國產車在美國市場就是一個“小透明”。直至目前,中國對美整車出口占比不足2%。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僅11.6萬輛,占總體出口量的1.81%,遠低于德國的20%、日本的35%和韓國40%。
所以,此次美國對中國揮出104%的關稅大棒,對于自主品牌而言不能說毫無影響,但是影響確實不大,反而更加堅定中國車企放棄美國市場。
那么,美國的關稅大棒既然沒有打向中國,受傷的究竟是誰呢?
1、對美國市場依賴較重的歐美和日韓車企
根據標普全球汽車統計,2024年美國大約1600萬輛新車銷量中,近一半來自進口。
其中,墨西哥是美國最大的汽車供應國,占據了美國汽車進口的32%。其次是韓國(18%)、日本(15%)、加拿大(12%)及德國(9%)。
但值得關注的是,依據《美墨加協定》框架下的關稅豁免期政策,墨、加兩國車企較其他貿易伙伴獲得約15%的綜合成本優勢。換言之,因為沒有“特殊照顧”,日韓和德國的車企將在此次關稅重拳之下受到的傷害最大!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日韓車企紛紛表示將在美擴大建廠,其中現代稱,未來5年要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推進本土化的生產。然而,盡管日韓企業近年來不斷加速在美國進行本土化,但短期內仍然需要承受高昂的關稅成本。
至于歐洲車企則直接選擇“及時止損”,捷豹路虎、奧迪已經宣布暫停向美國出口英國制造的汽車一個月,而Stellantis宣布暫時解雇900名美國員工....
2、華爾街的投資者
美國關稅大棒,讓全球股市一片恐慌,這其中也包括各大汽車股。從周一開盤,美股市場特斯拉、福特、通用等跌幅逼近3%-7%。當然,A股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板塊暴跌,比亞迪、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龍頭企業跌停;港股新能源車企如小鵬、理想、蔚來等車企也出現大跌。
股價帶來的連鎖反應,無疑使得投資者的資產大幅度縮水。
3、美國的汽車消費者
根據業內預估,加征25%關稅將令汽車在美國的售價上漲數千美元。
此前,《紐約時報》就算了筆賬:不管新車還是二手車,美國產的車型價格可能上漲3000美元左右,進口車型則漲1萬美元以上。以現代索納塔混動版為例,其當前美國售價28,500美元,根據2024年韓國汽車研究院數據,14.3%為進口零部件關稅成本,加征后單車關稅成本將突破6000美元。
同時,汽車價格上漲還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汽車零部件價格上漲將推高汽車維修價格;維修成本升高將推高保險費,因為任何涉及更換新零件的汽車事故,后續維修費用都會更高。
當然,有人或許會說,美國消費者可以直接支持“國貨”。然而,美國人民對美國車并不感冒。在YouTube相關視頻的評論中,可以看到美國群眾也是怨聲載道:
“不幸的是,美國汽車是 垃圾 車,這項關稅的本質是試圖讓消費者購買美國汽車”
“美國人民必須為任何中檔汽車多支付7500至10000美元,美國汽車已經很貴了”
4、中國零部件供應商
盡管對于中國整車企業來說,美國關稅大棒影響不大,但是對于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而言,還是有被“打到”的。
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汽車零部件占出口總額13.5%,而此次的汽車關稅全面涵蓋從發動機、火花塞電線、變速器、鋰離子電池到輪胎、減震器等汽車零部件。一旦關稅疊加美國對關鍵零部件的梯次加稅,勢必將導致供應鏈價格紊亂,從而削弱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出于成本考量,也可能減少日韓和歐美車企對中國零部件的需求。
總體而言,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汽車股價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零部件板塊。而美國這場關稅戰中,從企業到消費者,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方得到好處。
盡管特朗普宣稱,加征關稅是為了讓制造業回流,重振美國工業。但大部分專家卻對此發出了質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加關稅只會徒增企業的生產成本,抬高產品價格,損害美國自身消費者利益而已,甚至可能會加速通脹膨脹。純純屬于“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關稅大棒下中國車企即將開啟“爽文”模式
尼采說過,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回顧全球每一次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都將催生新的“王者”。
在19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中,《美日汽車貿易協定》的出口配額限制(VER)意外催化了豐田生產系統(TPS)的全球擴散,使日本車企的供應鏈管理效率提升37%(J.D. Power數據),質量缺陷率下降至歐美同行的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現代汽車通過"逆向創新"戰略實現全球市場份額從3.2%到5.7%的躍升(OICA統計);
2009年歐盟產業振興計劃則推動德國汽車業研發投入強度突破4.2%,工業4.0相關專利年均增長19.6%(EPO數據),構建起數字化時代的競爭壁壘。
而如今,美國對中國瘋狂加稅,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絕對是一次登頂“新王”的機會,并有望即將開啟“爽文”模式。
首先,美國加征關稅后,我國政府不得不應對反制,其中就有提高中國車企的芯片采購成本。
例如英偉達Orin芯片(單價400美元)疊加關稅后,單車成本或增加上千元,而目前英偉達Orin-X芯片在國內高階智駕市場占有率超60%。但是,成本的壓力將倒閉國產芯片技術升級,最終推進國產芯片替代進口。
目前,比亞迪、華為、蔚來、小鵬、理想、吉利等國產車企也已經先后推出自家的芯片,并且逐漸量產上車。
其中,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策略,實現IGBT模塊85%的自供率;蔚來汽車“神璣”芯片的算力較英偉達Orin平臺提升22%;小鵬“圖靈”AI芯片具備運行高達 30B 參數大型模型的能力 ;鴻蒙智行系列則全面采用華為自研的昇騰系列AI芯片,芯片設計,而且封裝測試均由國內完成。
此外,地平線、中興微電子、芯擎科技等芯片企業紛紛推出車規級芯片,覆蓋智能駕駛、座艙等領域,并且在算力性能上,不比英偉達Orin弱,其中地平線征程 6P 算力為 560TOPS,算力超過了英偉達 Orin-X。
除了中國企業持續加碼國產芯片的投入研發之外,中國征服在政策也鼓勵國產替代,例如上海對采購國產芯片車企給予15%補貼。
窺一斑而知全豹,芯片這是實現“國產替代”的一角,隨著關稅戰越戰越烈,接下來勢必還有更多的高端技術實現國產化替代。
其次,美國瘋狂增加關稅,不得不逼迫中國車企完全放棄美國汽車市場。中國老話說得好:“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近年來,中國車企在中東、南美、甚至俄羅斯、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先后建廠,以此擴大海外市場銷量。
目前,奇瑞汽車在南美、中東市場已經深耕多年。數據顯示,2024年奇瑞銷量為2,603,916輛,創造了歷史新紀錄。其中,出口1,144,588輛,同比增長21.4%,創造中國車企出口新紀錄,并連續22年位居中國出口第一。
除此之外,比亞迪在泰國、匈牙利、土耳其、巴西等地建廠;上汽集團在印尼、印度也建有生產基地....長城、吉利等自主品牌都在海外建立了屬地化的生產網絡,進行本土化生產。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 24.3%。
更重要的是,中國車企的出海模式從早期的出口貿易,發展到現在的本土化建廠生產之外,如今更是開啟了技術的反向合資模式。比如小鵬與大眾合作,聯合開發開發電子電氣架構;上汽同樣也奧迪簽訂合作,上汽輸出智電技術,奧迪負責新車硬件...
曾經中國與外資車企的關系,是“市場換技術”,而如今卻“師徒角色大反轉”。“三十年河東,三四年河西”這句話在中國汽車市場得到了具象化表現。
總之,“得益”于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車企將尋求在美國以外的汽車市場實現積極突破,并且力圖多點開花。
大國的產業崛起,從來都是在危機中涅槃重生,最終實現質的進化和躍遷,中國汽車產業亦如是如此。在104%的關稅壁壘下,中國汽車正以“全球市場多點開花”與“技術升級國產替代”為兩大抓手,改寫全球汽車市場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