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來比賽了。” 當35歲的蘇炳添站在2025年全國田徑大獎賽的賽后采訪區,用沙啞的嗓音說出這句話時,現場突然陷入一種微妙的寂靜。
這個曾經以9秒83改寫亞洲歷史的“飛人”,此刻以10秒49的成績勉強晉級半決賽,卻坦然地談論著“退役”二字。這畫面像一記悶棍,敲碎了無數人對英雄永不落幕的幻想——原來,就連亞洲短跑的神話,也逃不過時間的審判。
蘇炳添的職業生涯像一部精心編排的劇本:2015年突破10秒大關,東京奧運會9秒83的亞洲神話,奧運銅牌的榮耀……每一個節點都像是被命運刻意標注的驚嘆號。然而2025年4月11日的肇慶田徑場,當他在男子100米預賽中以小組第二的成績沖過終點時,觀眾席的掌聲里卻夾雜著嘆息。10秒49——這個成績甚至不如他一年前外訓時的10秒50。
“能堅持的,我都已經盡力了。”他反復念叨這句話,仿佛在說服自己接受某種宿命。事實上,這場比賽的真正目的早已超越了勝負。他瘦了整整10斤,身體機能肉眼可見地衰退,連他自己都承認:“現在跑出來的成績,就是自然規律。”可偏偏,他選擇用這樣一場“不夠體面”的比賽,作為職業生涯的句點試探。
蘇炳添的獨特,恰恰在于他總在顛覆人們對“體面”的認知。2024年外訓跑出10秒50后,他本可以帶著“亞洲最快”的標簽優雅退場。可這個廣東仔偏不。他咬著牙減重、恢復,哪怕知道“再練也跑不進10秒1”——那個他給自己設定的全運會參賽門檻。
“我參加比賽就是為了驗證,看自己還能不能給廣東隊的接力賽當塊墊腳石。”這話聽著心酸,卻是他最赤裸的堅持。當其他老將忙著在社交媒體上販賣情懷,他卻像塊固執的礁石,任由后浪拍打。00后的對手們在他身旁風馳電掣,而他拖著不再年輕的身體,硬是把比賽變成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這種“不要臉”的勁頭,早在他職業生涯初期就已顯山露水。當年那個被嘲笑“爆發力不足”的農村少年,愣是用改良起跑技術的方式,把自己逼成了亞洲標桿。如今面對衰老,他依舊選擇最笨拙的方式對抗——用肉身丈量時間的刻度,哪怕每一步都比從前沉重。
就在所有人以為他要含淚告別時,蘇炳添卻突然話鋒一轉:“如果半決賽跑得好,可能還有下一場。”這近乎孩子氣的倔強,暴露了他最深層的焦慮:不是害怕離開跑道,而是害怕自己的離開失去意義。
他太清楚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短跑的輝煌,至今仍系于他一人之身。東京奧運會的銅牌、9秒83的紀錄、破10秒的壯舉……這些成就像一座孤峰,后人連腳印都難以尋覓。于是這個“跑不動”的老將,硬是用最后一絲氣力把自己變成橋梁:從競技者轉型為鋪路者,從創造歷史轉為傳遞火種。
“我希望年輕人敢冒險、敢付出,就像我當初那樣。”那個曾經用技術革新顛覆短跑認知的蘇炳添,此刻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跑道——只是這次,他要戰勝的不再是計時器,而是整個時代對“英雄遲暮”的偏見。
這或許才是他真正的“終極大招”:用主動走下神壇的方式,為中國田徑騰出更多可能性。就像他當年硬生生在黑人統治的短跑領域跑出一道缺口,現在,他正試圖用退役的舉動,在“造神”與“毀神”的輿論漩渦中劈出一條新路——一條允許英雄老去、允許傳奇轉身的路。
“做好每一個瞬間的自己,我覺得足夠了。” 蘇炳添說道。10秒49的成績單靜靜躺在記分牌上,像一份遲到的成人禮——他終于不再是被9秒83定義的神,而是那個從廣東小鎮一路踉蹌跑來的蘇炳添。當最后一個彎道近在眼前,這個35歲的男人選擇用最蘇炳添的方式沖刺:直面時間的利刃,然后,在它落下前率先轉身。
信息來源:九派新聞《10秒49名列第二,35歲蘇炳添賽后發聲:這可能是我最后一場比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