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四川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發布廳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成都有3人上榜,邛崍市平樂古鎮天臺山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叔先獲孝老愛親類“四川好人”殊榮。
在亞洲最大螢火蟲觀賞基地——成都天臺山風景區的流螢秘境背后,藏著一段跨越三十余年的孝親故事。景區員工叔先白天是螢火蟲守護者,夜晚化身失能雙親的“超級護理員”,用堅韌與智慧詮釋著新時代孝老愛親的深刻內涵。
現年53歲的叔先,自1992年進入天臺山景區工作以來,始終與重病父母相依相伴。其父自1990年突發腦溢血導致偏癱后,歷經三次腦溢血復發、兩次腦梗,生活不能自理。83歲的母親也飽受冠心病、重度骨質疏松等疾病困擾。面對兄弟姊妹在外工作生活的現實,叔先主動承擔起全天候護理重任。
在不足十平米的臥房里,每晚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叔先用彈性腰帶將自己與父親相連,如同照顧嬰兒般哄睡老人,隨后在臺燈下詳細記錄父母當日的飲食用藥、體征數據。清晨,老人細微的肢體動作便會喚醒淺眠的兒子,開啟新一輪的翻身拍背、血糖監測、失禁處理等護理流程。
“父母把生命的光亮給了我們,我愿做延續這光亮的螢火。”叔先獨創的“移動式照護”模式令人動容——為兼顧螢火蟲觀測研究與病床護理,他常將父母安置在觀測車內,工作間隙奔回照料。其妹季先撰寫的《阿爸,咱們去看螢火蟲》10萬字紀實文學,記錄了這段充滿溫情的守護歲月。書中真實展現了叔先如何在病榻前延續父母“活得有尊嚴”的家訓,即便在父親完全失能階段,仍堅持每日為其擦洗更衣;母親住院期間,他自學中醫推拿緩解老人病痛。
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不見刻意渲染的悲情,只有日復一日的晨昏照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質樸的“反哺”倫理,叔先這種“平凡中的堅守”,這份持續三十余年的守護,恰如螢火微光,照亮了當代孝道最本真的模樣。
來源丨邛崍市文明辦
編輯丨王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