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996字
閱讀預計約30分鐘
作者|王旭 樂石瀅
整理 |代思佳 王晶
本期編輯|賈麗豪 崔洛賓
本期編輯|江怡 陳玨可
內容摘要
印人黨政府2014年執政以來在歷史教科書中書寫了一系列涉華敘事。本研究選取了印度五個邦的四語種歷史教科書展開對比研究,基于民族認同、他者建構理論,解析印度教民族主義話語體系中的涉華敘事,發現教科書中存在涉藏、中印對抗、新中國政權三類敘事。涉藏敘事主要服務于民族認同建構,歷經了古代印度教神話、近代印度教社會改革思想、“大印度”研究三個階段的演變,最終參與民族詩意空間和黃金年代建構,實現大眾動員。后兩類敘事與三重他者建構相關,與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議程高度耦合:中印邊界沖突導致中國被建構為印度教民族的主要他者;中巴關系走近催生中國的次要他者性;此外,中國也被建構為印度在東方的他者,印度從而與殖民主義建構的某些東方性特質劃清界限,在現代化進程中確定自身在民族國家世界中的位置和目標,但這一做法卻未能擺脫殖民主義的規訓。涉華敘事推動印度對華認知更趨負面,為更強硬的對華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全面影響印度內政外交的涉華議題。
關鍵詞:印度教民族主義 歷史教科書 涉華敘事 中印關系
圖源:網絡
歷史教科書和學校教育在公民歷史觀和民族觀形成過程中具有深遠影響力,因而歷來是民族主義者的必爭之地,在印度也不外如是。涉華敘事作為印度歷史教科書對民族國家以外地區的建構,則為民族成員提供了關于外部世界的記憶與想象。敘事的旅程是記憶與遺忘的過程,更是立足每一階段現實的重新回溯,正如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提出歷史是復線的,“過去與現在的結合真實存在且不斷進行著”。涉華敘事根植于印度的民族建構進程,為印度內外政策提供理論基礎,這一互動也從未停止。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基礎
自獨立以來,印度各派民族主義者都不忘將編寫或修改歷史教科書作為其執政期間的主要任務之一,試圖通過教科書中的歷史敘事,為新一代共同體成員建構歷史記憶,從而形成和強化對民族國家或地方的認同,最終使各自版本的民族想象成為可能。印度的教育體制同時賦予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編寫公立學校教科書的職能以供其各自下轄的學校使用,這使得印度的歷史教科書體現出豐富的多樣性。中央層面執政黨的更迭伴隨歷史教科書一版又一版的修訂,地方執政者也不斷為本地版本教科書爭取使用的空間,此外印度還有大量的非公立學校能自主編寫或選擇教科書。由此,印度歷史教科書版本之爭愈演愈烈。
左翼歷史書寫與右翼歷史書寫是印度歷史教科書之爭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具體分歧點主要圍繞古代雅利安人是否印度土著、中世紀穆斯林政權的性質是否為外來侵略者、如何評價不同派別的近代民族主義運動領袖等問題。直至20世紀末,左翼歷史書寫憑借國大黨長期在中央和大多數地方邦執政的優勢,長期在公立學校中占據上風。但隨著政治影響力擴大,印人黨對中央和各邦歷史教科書的修改也不斷取得進展,并通過其附屬組織組建的非公立學校網絡傳播,使右翼歷史書寫逐漸成為當下主流的歷史敘事。
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左右翼歷史書寫矛盾背后是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尤其是民族觀的沖突。尼拉德里·巴塔查里亞(Neeladri Bhattacharya)認為是“世俗民族主義”和“印度教右翼社群主義”之爭;莫里杜拉·慕克吉(Mridula Mukherjee)與阿底提亞·慕克吉(Aditya Mukherjee)則認為,教科書爭議反映了“開放、民主、世俗、公民自由主義的國家觀和印度民族觀”與“狹隘、教派、塔利班化的印度教民族觀”之爭;西爾維·吉查德(Sylvie Guichard)認為,教科書背后是“尼赫魯主張的民族統一觀”和“印度教民族觀”以及“達利特、其他低種姓、穆斯林、婦女等基層民眾的諸多不同觀念”的反映。盡管對于矛盾本質的界定有所差異,但研究者都承認,代表印度教民族觀的右翼歷史敘事進入教科書已是無法回避的既成事實。因此展開任何關于印度歷史教科書的討論也需結合印度民族建構進程才不至于泛泛,這是本研究的基本社會政治前提。
在左右翼歷史書寫的爭論之外,地方視角也始終存在于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敘事中。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敘事并不如前述兩種敘事成體系,往往與印度民族建構的框架相互交織,但又更突出地方身份,體現了地方認同建構與印度民族建構不斷發生的競合。相關研究包括維羅妮卡·貝內(Véronique Béné?)對馬哈拉施特拉邦歷史教科書中“馬拉塔民族主義”的研究,愛德華·維諾夫(Edward J.Vernoff)對印度中央政府、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西孟加拉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歷史教科書中世俗主義、社群主義立場及其背后的社會背景分析,巴薩比·班納吉(Basabi Khan Banerjee)對西孟加拉邦歷史教科書爭議的研究等。本研究的重點并非地方視角的歷史敘事,因此在分析中盡量回避了地方視角敘事的干擾,而將關注點放在無關地方認同的話題上。
至于印度歷史教科書中的涉華敘事,此前國內外少見系統性的分析,尤其缺少對印度本土語言版本教科書的研究。有部分研究述及這一話題,例如帕尼卡爾(K.N.Panikkar)、安比卡爾(Rucha Ambikar)等學者注意到,在國民志愿服務團附屬組織創立的學校中,歷史教科書以所謂“完整印度”(???? ????,Akhan?a Bhārata,Undivided India)地圖作為封面(其中包括中國西蔵),試圖通過地理和歷史激發印度教徒的宗教意識和自豪感。謝超關注到,莫迪政府在全國和中央邦發行的教科書都在不同程度上歪曲了1962年沖突的史實,并以實現2020年《國家教育政策》中“激發年輕一代對于印度歷史以及獨特的印度教宗教文化和精神的自豪感”為目標,推動國族再造。此外,樂石瀅也曾論及中國在印度歷史教科書中的整體形象,主要聚焦各版教科書對中國形象建構的統一性,對印度教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影響下的書寫差異性也有所關注,這構成了本研究的基礎。
圖源:網絡
本研究所選取了印度五個邦(印人黨執政時期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非印人黨執政時期的泰米爾納德邦、西孟加拉邦)、四語種(印地文、孟加拉文、馬拉提文、英文)的歷史教科書展開對比研究,出版時間跨度涵蓋2014~2019年,正是印人黨時隔十年重回中央執政、影響力不斷上升的時期。從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出發,本研究選擇了涉華敘事作為研究對象,嘗試解析印度教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內的涉華敘事,結合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著作和相關政策文件,基于民族認同、他者建構等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探究涉華敘事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話語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并分析這種涉華敘事對印度社會政治產生的實際影響。
作者簡介:王旭,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
樂石瀅,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碩士研究生
本文整理自 《南亞研究》2024年第1期,原標題為《 建構印度教民族認同與他者——印度歷史教科書中的涉華敘事解析 》
本期編輯:賈麗豪 崔洛賓
本期審核:江怡 陳玨可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政報·102期 | 為保2024大選,印人黨打算收割這個群體的選票了.....
▲經報·96期 | 印落后中國16.5年,但正在快速縮小差距!
印國防工業大崛起?美國居然是印軍火最大購買國…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