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光明日報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醫界觀察】
最強中醫與最強西醫聚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近日,作為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聯合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62家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組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工作聯盟,致力于構建國家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新平臺。平臺的目標是:創新協作新機制、開辟科研新賽道、打造人才新高地、運用AI新科技……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西醫學中醫,特別是醫療科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的高水平綜合醫院專注于研究中醫藥,和中醫攜手探索中西醫結合的突破,這很值得期待!
關于診療理念:“現代醫學不等于西醫”
“現代醫學不等于西醫!”在中醫藥領域取得多個突破性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認為,既要善用現代科技解碼傳統中醫學智慧,也需以東方整體思維重構現代醫學認知體系。
他介紹,現代西醫大約有兩百年歷史,中醫藥承載著中國醫者數千年的智慧。與之相比,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一門僅有70多年歷史的新興學科,要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的跨越,面臨三個核心命題——構建貫通中西的理論體系、建立國際公認的療效評價標準、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來自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的相關基線調查顯示,自2016年到2023年,從整體規模來看,全國綜合醫院67.9%設有中醫科、12.5%設有中西醫結合科。而從床位來說,全國目前共有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床位17萬張,占所有綜合醫院床位數的3.49%,且在逐年上升。
當前,中西醫協同發展已成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前說中西醫結合,哪會有協和、華西、湘雅、瑞金等知名醫院的協同聯動?”仝小林贊同這種模式,他表示,這些醫院的西醫大夫,醫術醫技達到了相當造詣,一旦他們按照國際標準研究中西醫結合,很容易把中醫推上國際舞臺。
仝小林認為,扎實的臨床循證醫學證據尤為重要,這對于支持中西醫結合標準的制定、實施與評估,以及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的評價,提升中西醫結合的臨床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大有裨益。
“作為首批12家‘旗艦醫院’試點單位之一,我們目前已經建立起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和多學科診療體系。”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崔勇介紹,從實踐情況看,臨床療效明顯提升,這距2023年啟動的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僅僅過去兩年。
關于人才培養:“把中西醫結合獨立出來”
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學科發展大會上,“人才培養”成為專家們討論的焦點。
“中西醫協同發展需要優秀的青年人才,要讓青年醫者真正把中醫、西醫掌握于一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強調,中西醫結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中醫和西醫坐在一起診療,他們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
在我國,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培養學制大多是5年制,畢業后對中醫或西醫學得都不是很精深。
“這在就業時會遇到一些阻力,因為中醫科愿意要中醫專業的學生,西醫也傾向要學西醫的學生。”仝小林說,西醫和中醫學科都會分科分級,但中西醫結合就是獨此一家,沒有“內、外、婦、兒”分科一說,這會影響他的職業發展,往哪科靠?最終,很多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生還是靠到中醫去了,因為中西醫結合仍在中醫框架之內。
崔勇援引一組數據指出,中醫類別的全科醫生僅占綜合醫院招生的0.25%,綜合醫院并沒有成為中醫藥類人才主要培養基地,中醫在綜合醫院的存在感不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跟綜合性醫院正好相反,你們缺乏中醫人才,而我們缺乏的是優秀的西醫人才,這樣的話很難把中西醫結合做好。”上海中西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周嘉教授認為,在中醫類醫院或者中西醫結合類醫院中,中醫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難以招收一流的西醫人才,缺乏西醫的造血功能,這應該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開始,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
在現實中,綜合醫院、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面臨的問題各有不同,并沒有統一的解決模式。但是,他們對“能駕馭現代醫學研究范式的中西醫結合領軍人才”的需求都很迫切。
作為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仝小林感到擔子很重。他感慨,人才問題是中心的重要使命之一,要推動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這是一條全鏈條培養體系的改革。同時,要建立中西醫結合醫學交叉學科的導師組制度,重點培養一批能駕馭現代醫學研究范式的中西醫結合領軍人才。
仝小林建議,把中西醫結合獨立出來,逐漸完善中西醫結合的人才培養、臨床分科、職稱評定、晉升路徑等體系,這樣能促進很多優秀青年從事這項工作。更重要的是,希望院士、國醫大師、著名專家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青年人才。
不論是“西醫學習中醫”,還是“中醫學習西醫”,都是中西醫協同發展的不同路徑,目標都是促進中醫藥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了西醫學中醫的行動,從中誕生了一批院士、國醫大師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當前,‘西醫學習中醫’正面臨著一個緊迫問題:沒有規范化的統編教材。”崔勇坦言,近兩年來確定的“旗艦”醫院中,學習中醫的西醫大多是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專科醫生,其中甚至不乏國內外知名專家,他們對中醫知識的需求更多著眼于臨床診療。
為此,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啟動首輪全國西醫醫師學習中醫系列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借此規范、統一全國的“西學中”教學。
“爭取一年后完成。”崔勇呼吁,希望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專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單位貢獻智慧,共同撰寫教材并開展培訓工作,培養出更多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關于協同優勢:“在關鍵時刻的救治特別高效”
俗話說,西醫認門,中醫認人。相較而言,中西醫協同的優勢在哪里?得了什么病適合中西醫結合診療?
對此,仝小林明確表示,如果要做中西醫協同,首先要抓住能突出中醫優勢的病種,在疾病不同的階段分別采用有效的中醫或者西醫的診療方式,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聯合的。
他強調,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獨有的醫學模式,是真正能在國際醫學領域獨樹一幟的學科,尤其在應對腫瘤、心腦血管等復雜疾病和提升診療效果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
在許多人眼中,中醫是“慢郎中”,而在仝小林看來,中醫在關鍵時刻的救治特別高效。他回憶,曾經有個腸梗阻病人,歷經數次復發、數次手術,想試試中醫,如果再不行,就只能再上一次手術臺了。當時,他將中藥量開得足足的,每隔一小時讓病人服用一次,最終順利解決問題,讓病人“免挨一刀”。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仝小林介紹,在肺移植手術的術前和術后,中醫都能發揮很好的作用,特別是術后能讓病人快速通氣通便,盡快地恢復體力。
從2025年起,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決定牽頭組織科研,計劃設立四個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臨床研究項目,為期兩年。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各選出一個中西醫優勢病種,展開臨床研究與成果轉化。”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介紹,由各“旗艦”醫院通過組建協作網絡,聯合申報開放研究項目。
“在整個過程中,特別要保證研究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曹彬認為,研究要借鑒中西醫結合的學科特色,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等研究設計,結合中醫辨證施治和西醫治療的標準化方法來開展。評價指標主要是臨床療效,包括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生物標志物變化、醫療費用和患者滿意度等維度。
仝小林表示,聚焦原始創新,開辟中西醫結合科研新賽道,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支持各旗艦醫院單位開展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技術解密中醫藥作用機制,力爭產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
關于推廣應用:“不妨借助AI賦能推動”
在調研中,崔勇發現:“基層醫院對中醫適宜技術需求很大。未來如果把一些適宜技術放到基層的綜合醫院里,能大大提升中西醫結合工作的現狀。”
仝小林深有同感,“有些農村、社區并不具備好的醫療條件,如果陸陸續續做出相應的科研成果以及指南,然后推向基層,意義就更加深遠了。”
“建議大力加強中醫優勢病種,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仝小林回憶,經常有基層醫生不了解一些基礎病的診療,到他這來尋方。他的團隊會無償提供相應方劑,以及諸如針灸等適宜技術。
但是,這樣的幫扶畢竟有限。對此,仝小林建議,要實施旗艦引領、區域輻射、基層落地,實現三級聯動機制,建立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推廣目錄和機制。
對于一些綜合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仝小林認為,他們高水平的中醫力量是不夠的,但是人工智能可以發揮作用,不妨借助AI賦能推動“中醫基層化、基層中醫化”建設,實現“村村有個好郎中”。
“通過人工智能把中西醫結合數據拿到以后,我們就可以出一個很好的成果!”在溝通中,62家旗艦醫院達成共識,要用大數據打破各家醫院的壁壘,形成中西醫結合病證同期生物表征的真正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科學大數據,從而用AI來輔助診斷和治療,這也是醫生們比較期待的。
在62家旗艦醫院看來,通過5G遠程醫療、AI輔助決策等技術,更能實現優質資源向縣域醫療機構的精準下沉,這對提升基層醫療的診療水平大有裨益。
仝小林說,提升老百姓的健康素養也是非常重要的,讓他們真正能了解這種現代的中醫語言,讓老百姓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好。
(本報記者 金振婭 本報通訊員 蔡瑩瑩 張偉碩 朱文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