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取景框里尋找答案——關于機械與文明的對話,關于工業與美學的共生。作為記錄汽車文化的攝影師,我的鏡頭曾追逐過梅賽德斯的優雅曲線,也凝視過保時捷的精密棱角。但這一次,當我將焦距對準騰勢Z9GT時,指尖竟有些發燙。這臺車承載的不僅是比亞迪的野心,更是一個時代的隱喻:中國汽車工業,正從謙遜的學徒蛻變為從容的敘事者。
設計的野心:東方不必是“他者”
幾年前,我曾為比亞迪的“尋夢大唐 漢為觀止”絲綢之路專題拍攝的時候。那時,“龍顏設計”剛問世,許多人驚嘆于中國品牌終于有了自己的設計語言。但境外大小社媒充斥著這樣的聲音:“東方元素終究是小眾審美。”如今,騰勢Z9GT停在我面前,車身上流淌的“絲綢”線條,竟讓米蘭街頭的哥特式尖頂成了陪襯。
這不是對西方審美的拙劣模仿,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起義。車頭燈如宋代瓷器開片的冰裂紋,內飾檀木飾板上的云紋刺繡讓人想起蘇州園林的漏窗——這些細節不諂媚,不喧囂,只是安靜地宣告:東方的美學生產力,早該擁有全球坐標系里的刻度。當德國媒體將Z9GT稱為“移動的東方哲學館”時,我忽然想起自己2年前寫過的預言:“比亞迪的出海,終將改寫‘中國風’在汽車界的語義。”
技術的尊嚴:從追趕者到規則制定者
四年前在深圳比亞迪實驗室,當我拍攝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解析會時,目睹了那場令人屏息的刀片電池穿刺實驗——鋼針緩緩刺入電池核心的瞬間,即便作為與比亞迪合作多年的汽車從業者,內心也不免泛起疑慮:實驗室里的完美數據,真能抵擋住現實道路的復雜挑戰嗎?
那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如同一名剛踏上國際賽場的選手,每一份技術突破都伴隨著質疑與審視。我們高呼“彎道超車”,卻在每一次掌聲背后聽見“紙上談兵”的嘲諷。就連我這個見證比亞迪從電池制造商蛻變為行業巨擘的“老熟人”,面對穿刺實驗后的裊裊青煙,也忍不住暗忖:“這或許只是中國技術長征的第一步。”
而如今站在米蘭設計周的聚光燈下,當騰勢Z9GT在180km/h高速爆胎狀態下穩如磐石,贏得全場起立喝彩時,那些曾經的忐忑終于找到了答案。更令人感慨的是,這份技術底氣不僅閃耀于歐洲舞臺——在中國縱橫交錯的街道上,累計行駛40萬至60萬公里的比亞迪出租車,正以7×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運行,將實驗室的承諾轉化為道路上的可靠見證。它們沉默地穿梭于城市脈絡,用輪胎與里程丈量出中國技術的耐久與安全,如同無數流動的豐碑,無聲卻鏗鏘。
這讓我想起曾在一篇出海展望中寫過:“新能源賽道沒有護城河,只有不斷坍塌的高墻。”騰勢的易三方技術便是最好的注腳——當圓規掉頭功能在威尼斯水巷般的歐洲老城里游刃有余,當智能蟹行技術讓側方停車變得像滑動手機屏幕般簡單,中國技術不再需要高喊“對標BBA”,而是用場景化的解決方案重新劃定賽道邊界。那些曾質疑“中國車只會堆配置”的人不會想到,有一天歐洲用戶會為一項泊車功能排隊試駕。
文明的切片:汽車成為文化載體
有人問我:“為什么總執著于拍攝車標特寫?”因為車標里藏著文明的密碼。二十年前,國人對方向盤上的“藍天白云”或“三叉星徽”趨之若鶩;而今,當米蘭青年圍著“DENZA”徽標拍照時,快門按下的瞬間,仿佛聽見歷史齒輪轉動的脆響。
當一家企業開始用“云輦”“易三方”這些浸透東方智慧的名詞定義技術時,輸出的就不僅是產品,更是一整套價值體系。騰勢Z9GT內飾屏上的動態《千里江山圖》,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堆砌,而是用數字化的筆觸重繪東方美學對“豪華”的詮釋——這種自信,比任何銷量數字都更具穿透力。
透過取景器凝視中國汽車出海的這些年,我逐漸明白:當比亞迪的電動巴士駛過英吉利海峽,當騰勢的GT轎跑停駐在斯卡拉歌劇院門前,我們見證的不僅是商業版圖的擴張,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工業領域的文藝復興。那些曾被嘲笑的“彎道超車”,如今正在鋪就一條超越地理界限的新絲綢之路。
我想,或許下一代歐洲孩子認知里的“豪華車”,不會再自然關聯到斯圖加特或慕尼黑。而我的鏡頭,將繼續忠實地記錄這場靜默卻壯闊的文明更迭——正如百年前歐洲工業革命的火種照亮世界,今天,東方的齒輪正在轉動新的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