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跟人提起“我玩樂高積木”是什么時候嗎?
如果是十幾年前,說出來可能還會被當成“幼稚鬼”——
“都多大人了,還玩積木?”
“你不如去拼個模型,做點‘正事’。”
但現在,時代變了。
2025年,如果你在社交媒體曬出剛拼完的套裝、發個種草清單,收到的只有一句話:上鏈接!
是什么讓成年人開始“光明正大”玩樂高積木?
NPD集團研究指出,成年人(“kidults”)是玩具行業增長的最大來源,占銷售額的四分之一。樂高集團推出了大量成人專屬套裝(如植物收藏系列、ICONS系列),并通過LEGO Lates等活動吸引成年用戶。
這里必須提一下兩大功臣:《樂高大電影》和《樂高大師》真人秀。前者讓我們發現,樂高積木不僅能講故事,還能講得那么幽默;后者則讓全世界都看到了拼磚塊這件事可以有多驚艷
樂高官方也沒閑著——它推出了“Adults Welcome”系列,各種植物模型、懷舊經典、家居小物層出不窮。
樂高18+套裝注重展示性、藝術性和挑戰性,如10294 泰坦尼克號、羅馬斗獸場等,滿足成年人的收藏和創作需求。黑色包裝和“歡迎成年人”標簽強化了其成熟定位。
現在的樂高積木早就不是玩具那么簡單了,它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我有審美、我懂手工、我在放松、我有點文藝”的象征。
誰在帶動這種“樂高生活方式”?
除了產品好看、宣傳給力,還有一群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樂高內容創作者,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網紅”和“玩家博主”。
他們是最直接影響樂高圈生態的人:拍開箱、做測評、出教程、去門店拍 vlog、搭 MOC 分享創意……可以說你看到的大部分樂高內容,都是他們做出來的。
而樂高官方也早就意識到這些人有多重要,甚至專門設立了“樂高大使網絡”(LAN),直接與部分創作者溝通、合作。
從最早的玩家社群(LUGs)到現在的“品牌大使+內容博主”混搭陣容,樂高集團從官方層面,一步步把這些愛好者變成了品牌的“半官方發言人”。
“網紅樂高化”,到底好不好?
話雖如此,現在有關樂高積木的內容,也出現了一種微妙的變化:
內容越來越“商業”,創意卻越來越“同質化”。
“看看我這次買了多少!”
“今天掃貨!看看我的樂高戰利品!”
“這款套裝值不值得買?測評來了!”
這些內容固然吸睛,但其實它們更多是在傳遞消費欲望,而不是啟發搭建靈感。
對比以前的“圈地自萌”,現在很多樂高內容博主的鏡頭背后,是精心布置的背景墻、上萬元的展示架、每月更新的新品套裝。
你會發現,一個樂高內容創作者的生活風格,不再是“我怎么玩”,而是“我買了什么”,甚至形成了一種“花得多=玩得認真”的錯覺。
重要的是,樂高集團當年立下的品牌核心——想象力、創造力,在一片片“你必須擁有這款”的宣傳中,反而越來越難被看見。
真正的“真實”還在嗎?
還記得那部老紀錄片《AFOL:A Blocumentary》嗎?
里面有個畫面特別讓人共鳴:一個玩家正在展示自己拼搭的作品,不小心手一抖,模型中的一塊掉了下來,啪地摔了一地。
那一刻,尷尬、手足無措,但也特別真實。
這種真實,就是樂高玩家群體最珍貴的東西——不是為了鏡頭精心設計的“完美展示”,而是熱愛搭建的人,在分享、在試錯、在成長。
而今天的內容,哪怕看起來像“真實日常”,其實背后都經過腳本設計、濾鏡美化。
這種“精致的生活方式”,雖然也有美感,但缺少了點“人味”。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么“玩樂高”?
當然,這不是一篇反對樂高內容宣傳的文章。事實上,很多博主真的非常努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廣樂高文化。如果沒有他們,如今樂高積木的影響力可能也不會這么大。
但我們想提醒大家:
當樂高積木成了“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更“真實”的參與方式——不是追求買得最多、擺得最炫,而是享受搭建的過程,分享真實的熱愛。
也許你拼的不是大套裝,而是一個小MOC;也許你沒拍視頻,但在展會上和陌生人交流的那幾分鐘,才是真正的“圈內高光時刻”。
End
樂高積木,不是讓你變得“看起來很酷”,
而是讓你做你自己,還能玩得很開心。
*資料來源:brickner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