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白宮一紙公告將中美貿易戰推向新高潮:對華“對等關稅”飆升至125%,疊加既有稅率后總稅負達145%,幾乎覆蓋所有中國輸美商品。與此同時,價值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免稅政策(De Minimis)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階梯式加稅政策:5月起單件包裹最低征收100美元關稅,6月后升至200美元。
這一政策直接擊中了中國跨境電商的命脈。據美國海關統計,2024財年通過小額豁免入境的包裹超13.6億件,其中Temu、SHEIN等平臺占比高達30%。過去依賴“小包直郵+免稅紅利”的商業模式,在稅率與運費雙暴漲下已瀕臨崩潰。
以亞馬遜賣家小林為例,其主營的美妝家居類商品物流成本已從每公斤18元飆升至36元,頭程清關費用更因普通貨物關稅稅率(145%)暴漲2倍。而采用FBM自發貨的賣家處境更糟——單件包裹稅費增幅超100美元,直接吞噬商品利潤。
全托管模式遭受重創。Temu、SHEIN等平臺原通過國內集貨倉以小包報關入美,如今需按普通貨物稅率清關,物流成本占比從15%躍升至40%。中信證券數據顯示,跨境小包模式仍占對美銷售大頭(30%-40%),此次沖擊將迫使行業加速模式重構。
面對成本劇增,賣家陷入兩難:
- 漲價求生:海豚社調研顯示,70%中小賣家計劃提價20%-50%,但需承擔流量流失風險;
- 暫停發貨:部分賣家已暫停非緊急訂單,轉向墨西哥、東南亞等市場試水貨盤分銷;
- 模式轉型:海外倉備貨量激增300%,但資金占壓問題凸顯。某TikTok賣家坦言:“海外倉代發需預付3個月庫存資金,現金流壓力遠超小包時代。”
資深從業者正從三方面突圍:
- 關稅迂回戰:經越南、墨西哥轉運包裹量月增45%,雖時效延長7-10天,但成本節省30%;
- 半成品突圍:家居類商家將組件拆分運輸,美國本土組裝后關稅成本降低60%;
- 品牌化升維:頭部賣家加速研發高溢價產品,某3C品牌通過專利技術實現價格翻倍仍保持20%復購率。
當前行業共識是“靜觀其變”:
- 政策不確定性:紐約大學教授Scott Galloway指出,特朗普可能因選舉壓力突然回調關稅;
- 供應鏈韌性考驗:中國國際電商中心李鳴濤認為,“中國制造”的響應速度與集群優勢短期內難以替代,但需通過數字化改造降本10%-15%;
- 市場多元化:TikTok賣家已將對美依賴度從80%降至50%,歐盟、中東新興市場增速超200%。
關稅戰本質是成本轉嫁能力的較量。短期看,漲價與模式調整是生存必需;長期而言,唯有構建品牌護城河、布局全球供應鏈網絡,方能在貿易戰的驚濤駭浪中錨定航向。正如跨境老兵的箴言:“永遠用兩套物流方案、三個目標市場、五倍現金流冗余,應對這個充滿黑天鵝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