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新聞的生命是真實,好的標題就是新聞的臉面。但在新媒體時代,不少媒體賬號為了博取更多流量,采用“剛剛,定了!”“明確了!可退款!”“XX人,您這個月有一筆錢到賬!”“時間定了,油價又要變!”“注意!XX已經大量出現!”“XX人被查!”“XX部連夜發布!”等諸如此類的標題,嚴重傷害媒體信譽,嚴重透支公眾信任。
不點名的說,除了一些自媒體平臺以外,某些媒體也有了起“標題黨”的壞習慣。為了吸引眼球,把標題寫得一驚一乍,像“狼來了”一樣天天喊“緊急”,結果讀者點進去才發現,要么是陳年舊事重新包裝,要么是夸大其詞的營銷套路。這種“標題黨”現象,表面上賺了流量,實際上卻在一點點消耗公眾的信任。
“標題黨”最擅長制造焦慮和好奇。比如,“油價又要變!”點進去發現只是預測;“XX人被查!”結果只是普通違紀通報。這種套路用一次兩次,讀者或許還會上當,但次數多了,大家只會覺得:“又是騙點擊的。”久而久之,哪怕真有重要新聞,人們也可能因為反感標題而直接忽略。媒體的權威性,就在這一次次的“狼來了”中被消磨殆盡。
原因很簡單,流量等于錢。在算法推薦的時代,標題越夸張,點擊量越高,廣告收益就越多。一些平臺甚至鼓勵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導致小編們不得不絞盡腦汁編造“爆點”。但問題在于,如果新聞只剩下“標題唬人”,內容卻空洞無物,那和街頭叫賣的“假貨”有什么區別?
媒體本該是信息的“把關人”,但如果為了流量放棄底線,最終只會失去讀者的信任。舉個例子,某地發生突發事件,如果平時總用“緊急!速轉!”來包裝普通消息,等到真正需要公眾關注時,反而沒人當回事了。此外,過度夸張的標題還會助長謠言傳播,比如“XX食品致癌!”這類未經核實的消息,很容易引發社會恐慌。
對于這種問題,平臺要管,算法不能只看點擊量,還要對“標題黨”進行識別和限制。作為讀者,在遇到夸張標題時,應先冷靜想想:“真有這么急嗎?”別輕易被帶節奏。而新聞媒體,首先就要從自身杜絕這種標題,流量即使重要,但長期的信譽更重要。少點“套路”,多點真誠,才能贏得讀者真正的關注。
新聞的核心是真實,標題的使命是準確。如果為了“10萬+”而把新聞變成“懸疑劇”,最終只會讓所有人對信息失去信任。當“震驚體”泛濫成災,或許我們該問一句:下次再看到“剛剛!重磅!”,你還敢點嗎?
【流程編輯:魏至鑫 60361】
本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