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號對了,廠家合格,設備齊全,消防證、質保、發票一樣不少,但燃氣公司還是不認。”提起開通燃氣的經歷,上海奉賢一位商鋪房東衛女士(化名)仍感困惑。她在奉賢區西渡街道的一間小區底商嘗試接入天然氣時,卻因“商用報警器”是否要安裝、應該怎么裝等事陷入了長時間的困擾。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不少沿街商鋪申請安裝管道天然氣時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其背后,是各方對政策理解上存在分歧。
小商戶自購設備遭“碰壁”
“我們這種小店就是夫妻店,長時間要守在店內,中午做點飯,夏天沖個涼,晚上接孩子做個飯。”衛女士名下的這間店鋪主營家裝建材類業務,此前,她一直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做飯和淋浴。為了配合這兩年在上海全市推開的“瓶改管”燃氣安全改造,衛女士聯系了奉賢海賢燃氣公司,希望安裝管道天然氣,但燃氣公司給出的整套安裝報價要9000元,其中一半費用是用于安裝“商用報警器”。這讓她難以接受,“只是做個飯,不是做餐飲的,也要安裝商用報警器嗎?”
其實,自2021年9月1日起,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正式實施,第三十六條就明確規定:“餐飲等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使用燃氣的,應當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法學界也有觀點認為,本法條中的“等行業”應擴大理解為一切使用燃氣的單位。原因是,該條款旨在確保燃氣安全,僅局限于餐飲行業并不能真正實現立法目的。上海市燃氣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也回復稱,按照上位法的要求,本條適用于所有非居用戶,如果房屋性質屬于商鋪,則需要安裝商用報警器。
了解相關安全政策后,衛女士撥打了“12345”詢問能否自行購買相關報警設備。市政燃氣回應稱,商戶可以登錄上海市住建委官網自行選擇備案的報警器。該官網的公示名單包括代理公司名稱、廠商名稱、產品型號和代理公司聯系方式等。
于是,衛女士先按照備案公示的名單咨詢了幾家代理公司,收到了代理公司的報價單后,她發現燃氣報警器價格不便宜:“一臺可燃氣體控制器價格為3000元,可燃氣體探測器價格則為2600元,光報警器產品費用就要5600元。”其余代理公司的產品報價也在3000元至6000元不等。與此同時,衛女士在購物平臺上找到了其中一家燃氣報警器的生產廠商“中安探公司”,發現廠家也在經營零售業務,價格僅為數百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將備案公示截圖發送給店家,要求寄送型號一致的產品,最終花費900多元購買了相關設備。
廠家技術人員也強調:“廠家直銷產品與備案產品型號完全一致,性能也完全一致。”并發來了標明產品型號的發票、廠商營業執照、防爆合格證和消防產品認證證書等資料。
商戶按照公示型號從廠家處購入產品。
商戶按照公示型號從廠家處購入產品。
但后續的安裝和燃氣開通過程,卻一再擱置——盡管衛女士自行選購的報警器產品型號符合要求,合規證明一應俱全,但燃氣公司卻告知衛女士還需要提供代理方在上海市的“備案資料”,否則哪怕是同一廠商、同一型號也不行。“最后我只能重新花錢找了代理公司重新購買,安裝他們的產品。”她無奈地表示。
燃氣公司卻告知還需要提供代理方在上海市的“備案資料”(最下方字樣)。
衛女士說,周邊許多商戶因為高昂的改造費用干脆放棄了申請燃氣接入。“我們那一排店鋪,只有我一個人申請了。大家都嫌貴。”記者實地走訪了附近底商,沿街十余家商戶中,僅有兩戶完成了天然氣改造。多數商戶表示,費用高、流程復雜,是他們“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一位炒菜店的店主坦言:“天然氣當然好,但安裝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
一家炒菜店因是租戶,未安裝天然氣,只能購入大型電鍋炒菜。
多數商戶表示,費用高、流程復雜,是他們“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上海市瓶裝液化石油氣替代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餐飲單位燃氣報警裝置費用由用戶承擔,各區還給予每戶4000元定額補貼。在采訪過程中,絕大多數商戶都對相關安裝和補貼政策表示“從未聽說過”。可見,在政策執行的末端,信息壁壘成為商戶配合燃氣改造的又一道“看不見的門檻”。
政策落地仍存“信息差”
為何一個小小的報警器,成了商戶與燃氣安全改造之間的“梗阻”?帶著疑問,記者聯系了燃氣公司、報警器生產廠家、代理公司及燃氣管理處等多方進行核實與了解。
首先,報警器生產廠家表示,衛女士所購產品型號與參數均為其正規產品,具備國家強制性認證和相關檢測報告。但由于廠方并未參與上海本地銷售渠道,無法派員上門安裝,僅能提供遠程指導。
代理公司則表示,自己在上海有備案資質,雖然設備是從廠家購入的,型號一致,但“售后服務、安全保障、安裝規范”才是價格的核心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其渠道購置,才能保障后續維護和系統對接。“一旦出現泄漏或報警器失效,追責成本太高,非本地渠道我們不敢接。”一位燃氣施工人員透露。
對此,上海市燃氣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則解釋稱,產品是否合規的關鍵在于“是否通過國家強制認證標準”。工作人員指出,備案制度的核心,是確保銷售產品在本地具備合法資質和可追溯性,并不意味著用戶只能從指定代理處采購,“關鍵是產品本身是否合格。”
可海賢燃氣公司方面卻回應稱,用戶可以自購并尋找有資質的安裝人員進行安裝,但需要提供產品的“上海區域備案資料”,而這類材料往往只掌握在代理公司手中。繞了一圈,得到的結論是仍然只能從代理公司處購買。
關于價格問題,多方均表示“這是市場行為”。但同時也提醒,燃氣設備涉及人身安全,安裝人員是否持證、設備對接是否規范等環節必須經過專業審查。而商戶也需警惕低價陷阱,有些網購的報警器可能為家用款式,無法滿足商用標準。
總體來看,從政府監管、燃氣公司到代理商、廠家,各方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存在“溫差”。衛女士坦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清晰透明的信息、更合理的選擇空間。“一個設備能不能用,不該由‘是不是代理賣的’決定,而應由‘是否合格、是否安全’來判斷。比如,在商戶自購產品后,能否將備案資料替換為能證明產品合格的其他材料?”
燃氣安全無小事,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標準不統一、信息不透明、執行過程模糊,容易讓商戶陷入“看不懂、弄不清、找不到人說理”的困境,也容易引發商戶對公共服務的不信任。
要想減少阻力、提高效率,除了完善產品資質認證與備案信息的公開機制,也應推動多方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橋梁。
值得借鑒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在執行層面探索出更優路徑。比如,成都市經信局聯合四部門出臺《非居民燃氣用戶報警裝置實施指引》,寫明了安裝主體和相應材料。部分區域還由社區統一采購報警器,再找第三方公司集中安裝,費用控制在2000元左右;南充市在四川問政平臺回應稱,已在當地引導市場價格,明確小型商戶安裝獨立系統費用為2900元,集中系統則按探頭、控制器、閥門分別定價,為市場定價提供透明參考。
燃氣行業從業人士也建議,在推進上海市天然氣改造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梳理備案流程、優化信息公開機制,同時加大對小商戶的政策宣傳、補貼普及與技術指導。唯有規范執行、完善配套、增強溝通,才能打通燃氣安全“最后一公里”。
原標題:《900元的燃氣報警器,只能多花幾千元向代理商買?商戶呼吁優化安裝政策》
欄目主編:毛錦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一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