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行優享家
推開酒店房門,不出意外桌上總擺著一盤蘋果、香蕉、橙子,畢竟,這“紅綠燈三件套”早成了歡迎禮的默認模式。
數據顯示,70%的客人壓根不會碰這些水果,它們存在的意義,似乎只是為了讓酒店經理在報表上勾選“會員權益已兌現”,讓客人有了被服務但又似乎沒服務到的“滿足感”,保潔阿姨擺盤放上一天退房時再撤走,三方心照不宣地演完這場歡迎禮。
歡迎水果糊弄學
酒店的歡迎水果確實越來越敷衍了。
對于客人來說,房費花了不少,看到這個歡迎禮確實一言難盡。瑰麗、麗思尚且如此,不少酒店歡迎水果蔫吧、壞果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酒店也不是沒想辦法,給三個油桃配“水果簡歷”,科普它“祖籍南美,漂洋過海來寵你,讓人哭笑不得。
“紅綠燈”的流行,本質是酒店業的精打細算。一盤蘋果香蕉成本約15元,若換成蓮霧、草莓,價格翻三倍不止。酒店想留下厚道印象,卻被高卡用戶備注倒逼,與其被薅羊毛,不如統一發紅綠燈,畢竟蘋果香蕉最安全,沒人過敏。
這種“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操作,暴露了酒店業的服務價值迷失——當歡迎禮淪為財務報表上的成本項,而非品牌價值的放大器,我們收到的歡迎水果真能代表行業服務內核嗎?
是水果還是情緒價值
優秀的歡迎禮并不少見,瑞吉不僅送玩偶還有馬刀開香檳入夜儀式;重慶麗晶直接來了個火鍋九宮格;哈爾濱麗思貼心準備當地特色小吃。
但奢牌畢竟成本在那里,在酒店盈利越來越難的當下,香蕉蘋果似乎是最安全穩妥的路徑,畢竟“給都給了”。
在多數酒店躺平時,一批創新者正用“小心思”重構服務邏輯。
近日,南沙金茂萬豪10元水果券替代傳統果盤,客人可以領取10元水果券去大堂吧自選。客人不用被迫投喂蘋果香蕉,擺脫了“吃不完的愧疚感”。酒店也減少了浪費,節省了人工,還能用抵價券引流,讓客人補差價。
與此同時,亞朵的果切酸奶杯、全季的竹質果籃,用“輕量化精致感”擊中年輕客群痛點。網友銳評:“某萬某希你睜開眼看看!”
實在不行毛巾疊個小狗也能獲得比敷衍水果更大的驚喜。
這些案例證明:體驗升級未必需要高昂成本,而是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與場景重構。
在成本與體驗中尋找平衡
破局點在于重新定義歡迎禮的價值屬性——它不應是成本控制的犧牲品,而應成為品牌敘事、在地文化、會員忠誠度的三重載體。
當行業頭部玩家仍在糾結“三個蘋果還是兩個橘子”時,真正的破局者早已跳脫物理層面的算計,轉而探索如何將水果轉化為情緒價值、文化符號與社交貨幣。這倒逼酒店重新定義成本效率——不是簡單地削減開支,而是通過流程再造、資源重置,將節省的成本精準投向體驗創新。
未來的贏家,或許是那些懂得用15元成本制造150元體驗感的酒店——正如網友所言:“寧愿要一顆帶手繪標簽的楊梅,也不要一盤冰冷的進口橙子。”畢竟,在體驗經濟時代,用戶買單的從來不是水果本身,而是背后的誠意與巧思。(部分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