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舊城改造涉及2.8億平方米建筑,我的老家正在其中。挖掘機開進巷口那天,我攥著房產證站在斷壁殘垣間,突然聽見瓦礫堆里傳來金屬墜地的脆響。
沾滿水泥碎屑的鐵盒躺在磚塊中間,盒蓋上用紅漆歪扭寫著我的小名。拆遷隊長舉著鐵錘愣在原地,我蹲下身時聞到鐵銹混著樟腦丸的氣味,二十年前爺爺書房的味道突然撞進鼻腔。
盒底壓著泛黃的存折和七本工整的維修日記。最后一頁停留在2016年3月,字跡已開始顫抖:"孫兒說想留學,今日多接三家水電維修,屋頂漏雨得空再補"。存折余額顯示著剛好夠付首年學費的存款,開戶日期是我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
住建部數據顯示我國既有建筑平均壽命僅30年,這個藏在墻體夾層里的鐵盒卻完整保存著兩代人的秘密。那些年抱怨爺爺總穿破洞汗衫的夏天,老人正在烈日下為每單20元的水電活計奔波。
拆遷補償協議突然變得滾燙,簽字筆懸在68萬賠償金額上方遲遲落不下去。老宅倒塌揚起的灰塵里,我仿佛看見爺爺踩著吱呀作響的木梯,把鐵盒小心塞進承重墻的夾縫——這個總說"房子要傳三代"的老人,用最笨拙的方式兌現承諾。
城市規劃圖上的商業綜合體即將拔地而起,那些藏在墻縫里的愛卻永遠不會被鋼筋混凝土封印。當推土機碾過最后一塊青磚時,你是否也曾在某個角落發現過被時光塵封的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