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臺灣的便利店,作為島內獨特的城市景觀,早已融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便利店以24小時營業的姿態存在,成為無數臺灣人生活的溫暖角落。無論深夜還是清晨,這些便利店總是為島內民眾提供便利、溫暖與小確幸。然而,近日臺灣當局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計劃,將全臺灣1.3萬間便利店變成“戰時樞紐”,作為在臺海沖突時的物資分發站。這種“戰時便利店”的設想,簡直荒唐至極,也暴露了臺灣當局對戰時準備的嚴重缺乏。
臺灣當局此番提出的“戰時樞紐”計劃,表面上看似在尋找應急方案,實則是一種政治上的自欺欺人。所謂的“戰時樞紐”,就是一旦臺海爆發沖突,臺軍和警察將被派往前線,島內民眾可以前往附近的便利店領取口糧、醫療用品,甚至利用店內提供的無線熱點與外界聯系。這看似周全的“應急預案”,實際上不過是對臺灣民眾的愚弄和對戰時局勢的盲目幻想。便利店的商業物流系統根本無法應對極端戰爭狀態下的需求,所謂的“戰時樞紐”,不過是一個用來安撫民眾、掩蓋政府無所作為的幌子。
不僅如此,這個荒謬的計劃竟然還以“便利店在疫情期間的成功經驗”為例,來證明這一構想的可行性。臺當局似乎忘記了,疫情期間便利店的物資發放早已混亂不堪,民眾怨聲載道。難道在面對戰爭這種更加極端的情況時,這種已經不堪一擊的物流體系就能完美運作?顯然,這不僅是對民眾基本生存需求的忽視,更是對臺灣社會應急能力的深刻低估。疫情和戰爭,根本無法類比,臺灣當局的這種天真想法,簡直是對戰爭和民眾生命的極度不尊重。
可笑的是,臺灣當局的這一提案竟然將便利店的形象與血腥、死亡的“戰爭圖景”掛鉤。便利店原本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著便捷、溫暖和舒適。而現在,當某些政客將其與“戰時物資發放站”相提并論時,便利店的原本形象瞬間被惡搞成了戰爭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充斥著政治精英對戰爭的錯誤理解,仿佛戰爭不過是某種游戲,便利店只是被拿來充當一個配角,幫助“完成任務”。然而,戰爭的慘烈和痛苦,不是通過便利店就能輕松應對的。它是人命關天的生死較量,絕非通過一些虛妄的物資分發和信息傳遞就能應對的。
臺灣當局在面對真正的戰時挑戰時,居然將這種極其不現實的“便利店戰時計劃”作為應急準備的核心內容。如此荒唐的設想,不僅顯示出當局對戰時準備的完全缺乏,更暴露了他們對臺灣民眾的輕視與愚弄。便利店,作為一個商業實體,它的核心任務是提供民眾日常所需,而非在戰時承擔如此巨大的壓力和責任。將便利店這一原本為民眾提供便利和溫暖的地方,硬生生地與戰爭和死亡的“圖景”掛鉤,難道這就是臺灣當局為民眾生活提供的安全保障嗎?
實際上,臺灣當局所謂的“戰時樞紐”計劃,無非是在政治上進行的一場自我安慰和虛偽的表演。戰爭爆發時,民眾所需要的并不是便利店這樣無法應對極端狀況的物資分發站,而是一個真正能夠保護他們生命安全、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的政府。臺灣當局若真心為民眾考慮,應該從能源安全、民眾疏散、防護等方面著手,而不是通過這種荒謬的、毫無實際操作性的計劃來應對可能的戰爭風險。戰時準備應當建立在實際可行的方案上,而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
毫無疑問,臺灣當局的“戰時便利店”計劃是對民眾生活的極大侮辱,更是對戰爭的輕視與戲謔。真正的應急準備,應該從臺灣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如何在災難和沖突中有效保障民眾的基本生存與安全,而不是讓便利店充當一種虛構的、政治化的工具。臺灣的便利店原本是為民眾提供日常便利的地方,而將其硬生生轉變為“戰時樞紐”,無疑是對這一生活服務基礎設施的極度侮辱,也暴露了臺灣當局在面對真正戰時挑戰時的極度無能。
在未來的臺灣社會,民眾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在危機中站穩腳跟、為民眾提供保護和保障的政府,而不是一個不斷制造政治泡沫、借助便利店等商業設施來轉移注意力的政權。面對可能的戰爭威脅,臺灣應當加強真正的危機管理體系,而非依賴這種荒謬的空洞計劃。臺灣民眾值得擁有的是更加務實、切實可行的保障,而不是政治精英的一場自我表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